5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主编周蔚华教授应邀走进河南大学出版社明伦出版文化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知识重构下的中国出版业转型”展开专题讲座,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知识重构对出版业的影响与变革。讲座由总编辑孔令刚主持,出版社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编辑参加。
周蔚华从知识的定义和来源入手,剖析了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了人工智能对阅读的改变和对出版业的重塑。他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正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阅读模式迭代升级,催生出新型知识形态,引发全产业链革新。同时,人工智能也给出版业带来产品同质化、内容过载、法律风险上升、文化安全隐患加剧等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在知识来源、知识真假鉴别、知识构建等方面遵循着与传统知识生产方式不同的底层逻辑,因此,出版业需直面人工智能知识重构对现有知识生产方式的挑战,强化创新意识,注重人文价值,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技术融合应用,通过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孔令刚发言提到,人工智能正以磅礴之势深刻重塑出版业格局,每一位出版工作者都能切身感受到这股变革力量带来的影响。当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挖掘优质选题、提升内容质量、创新产品形态、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出版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周蔚华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围绕知识重构、人工智能素养、阅读变革、出版业重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分析,为出版从业者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与方向。出版社全体员工应秉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以科技之力赋能出版,加快推动我社数字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社长谢清溪对周蔚华的讲座内容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当下科技浪潮奔涌向前,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无法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极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时代所淘汰。他强调,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的认可,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人的创造力与判断力始终是人类独有的宝贵特质,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人类的创新思维、情感共鸣以及价值判断,是推动出版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所在。基于此,他要求全体员工务必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主动深入探索、积极思考,寻求人工智能技术与自身工作的最佳融合点,充分发挥其精准、高效等优势,推动出版智能化、数字化进程持续向纵深迈进。
周蔚华简介
周蔚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杂志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报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等。兼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曾获得第十届韬奋出版奖、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四次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等奖项或荣誉。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