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振利
尊敬的各位领导、出版界同仁、朋友们:
值此人民大学出版社七十华诞之际,我谨代表辽宁大学出版社向人大社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明确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重大论断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出版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数字文明时代的战略机遇,既要通过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内容生产体系,坚守文化品质,精准对接市场,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本次会议,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现就辽宁大学出版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实践探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社会效益为先,严把图书质量
辽宁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辽大社)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先后获得全国良好出版社、辽宁省新闻出版战线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多年的出版实践中,我社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为先,以重大工程为引领,以精品项目做支撑,通过建立选题论证双效评估机制、重点项目专家智库、市场转化专项通道,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良性互动,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教育部优秀图书奖,以及辽宁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辽宁好书等各级各类奖项。
在质量管控方面,我社构建了全流程内容管理体系:选题策划阶段即设立质量门槛,出版全流程构筑质量防线。来稿预审建立准入标准、三审三校严控编校质量、印前通读严把出版导向,通过多维度的质量监控网络,确保内容质量与意识形态安全。这种“源头把控—过程监管—终端复核”的闭环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确保了我社出版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二、深耕专业沃土,厚植文化根脉
辽宁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出版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我们依托辽宁大学双一流学科资源、立足东北区域特色文化、深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学科支撑—学术深耕—文化传承—智库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国魂•国脉•国歌——从红山古国、古长城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文脉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典型的考古范本;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满族文学史》《金代佛教史》等著作填补学术空白;辽宁好书《中国式现代化纵谈》、辽宁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东北是个好地方——辽宁是个聚宝盆》、辽宁出版精品扶持项目《辽宁大学智库报告》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辽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路径,形成了学术出版与智库建设的良性互动,在服务高等教育、传承中华文脉中彰显出版担当。
三、行业协同发展,答好时代之问
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人大社作为大学版协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积极建设行业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的生态体系,为我们大学社搭建起了立体化发展平台:在战略层面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组织社长论坛、理事会议等高端对话;在业务层面牵头推动教材研发、数字出版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在服务层面完善行业资源共享网络,定期组织出版年会、编辑论坛等。正是得益于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辽大社才能够与其他大学社一道,既保持差异化发展特色,又形成了协同创新合力,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行业发展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出版业已经不能仅满足于做好传统出版,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我们把握数字文明时代的战略主动,通过构建“技术赋能+‘跨界’运营”为核心的内容生态链,既彰显文化定力,又实现多元精准表达,形成以文化价值为内核、市场效益为支撑的新发展格局,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时代出版强国的壮丽篇章。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祝愿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七秩积淀为基,在坚守文化根脉中铸就出版精品,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使命担当,在建设出版强国的新征程上继续领航!也愿全体大学出版社能够齐心合力,共同谱写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