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7日下午3点,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杜卫教授新著——《谈美育》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隆重举行。《谈美育》序作者、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与美育研究院教授姚文放,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牛宏宝,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李健,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成纪,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副院长冯学勤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副编审周粟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生营教授致开幕辞。朱生营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感谢,高度肯定了美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个体精神丰盈升华及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谈美育》的出版彰显了集团在推动美育事业发展、引领文化风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美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贡献了创新力量。

姚文放从蔡元培的“社会美育”观念谈起,他指出蔡元培的“社会美育”思想是其美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与“以美育代宗教”说共同构成其理论的双线结构。该思想于1922年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首次明确提出,主张通过专设美育机构,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植物园等,和公共环境美化,涵盖道路、建筑、公园、古迹等设施,实施全民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实现“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的终身美育。“社会美育”不仅是“以美育代宗教”理想的现实落点,更被赋予“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精神内核,堪称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第二原理。姚教授指出,《谈美育》的理论价值在于深化发展了蔡元培的社会美育思想体系,重点介绍了美育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前推进美育的重要意义,赓续了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开启的中国现代美育传统。作为为非美学专业读者撰写的关于美育的科普性读物,《谈美育》充分体现了对专业内容大众化以及美育思想普及性的重视。

高建平认为,杜卫的《谈美育》是继他的《美育论》《美育学》之后,一部以通俗语言探讨美育的杰出之作,延续了中国美学界自朱光潜《谈美》、李泽厚《美的历程》以来的优良传统——用生动语言让美学“出圈”,惠及普通大众。首先,该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可读性和普及性,一本通俗美学书能吸引数十万非专业读者,远胜小众学术读物,为“新大众美学”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其次,书中深刻阐述了美育的本质,即“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强调美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渗透在文学、历史、地理等各领域教育中,必须将美感融入日常人文教育,避免让知识沦为死记硬背的应试工具。再次,《谈美育》提出“丰厚感性”这一创新性理念,有力论证了美育作为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通过审美经验积累形成丰厚感性的能力,这与杜威“经验”概念的历史性和过程性相契合,为美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高教授呼吁美学工作者,以杜卫《谈美育》为榜样,积极为普通读者撰写通俗读物,共同开创“新大众美学”时代。

朱良志认为,杜卫的著作《谈美育》在形式与内容上均展现出极高的水准。首先,其设计优雅用心,语言流畅不晦涩,阅读体验极佳,确保了思想的有效传达。这本外表精致的著作蕴含着深邃的学术内核,其深刻见解将在学术界和美育实践领域引起广泛而积极的共鸣。其次,这源于杜卫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他长期深耕美育领域,即使在肩负行政职责时,也从未懈怠对学术前沿的追求。其过往重要著作如《美育学》《美育论》已在理论层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显示出他既专精又始终如一的治学态度。在当今人工智能普及、社会发展迅猛的信息时代,深入研究和推进美育显得尤为迫切。杜卫的理论建树对此意义重大,他不仅深刻把握了西方美学传统,也透彻理解中国艺术教育精髓,加之长期从事社会文化工作的广阔视野,使其理论兼具深度与实践启发性。最后,《谈美育》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其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杜卫将美育内涵提炼为“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这三大要义,极具思想启迪:“感性教育”旨在拯救在现代知识与理性制度过度膨胀下被压抑的人之本真感觉与心性,唤醒人之为人的根本体验,饱含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悲悯;关于“人格教育”,他强调这绝非简单的道德灌输,而是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恢复人格中那份可贵的“柔软姿态”,这恰是美育的核心目标;“创造教育”则着眼于激发人内在的才情与青春活力,当个体的生机得以焕发并在相互感染中汇聚,整个社会才能充满吸引力,积蓄源源不断的创造动能。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表现了杜卫对新时代美育使命深刻而富有建设性的阐释。

牛宏宝从杜卫教育家的身份入手,认为《谈美育》生动赓续了朱光潜先生面向大众谈美的宝贵传统,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美育,其贡献令人瞩目。首先,其中最可贵的是杜卫深沉的教育家情怀。这种情怀受其个人经历影响,并深深渗透于全书字里行间。他并非仅仅是以美学家的身份进行理论推演,而是始终带着教育家关切的情感,将美学思想与育人实践紧密联结,用教育的情怀来延展和深化其美学思考的触角,鲜明地体现了他对美育作为根本教育使命的高度重视。其次,杜卫解决问题的角度极具现实意义与本土关怀。朱光潜先生谈美时怀揣着人心解放的宏愿,而杜卫身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实践者与思考者,将自身长期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观察、对美育困境的持续思索,以及从丰富教育实践中汲取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这使得书中对美育涉及的诸多领域问题有着敏锐而直观的把握,对学科特性、教育实施路径的理解极为到位,展现了一位扎根中国教育现场的思想者的实践智慧,其论述的深度与启发性尤为突出。最后,杜卫基于深厚的美感经验和生命体验,构建了一种充满人文温度的美育观。他并非就美育论美育,而是极具洞见地将其发散、深化,围绕情感、创造力、爱心等关乎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展开了丰富而深刻的探讨。《谈美育》开辟了理解美育价值的广阔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当代中国美育实践经验及其未来方向的极佳思路,是一位中国当代教育家关于美育实践与思考的厚重而富有洞见的总结。

胡智锋首先表达了对本书出版的祝贺:作为中国当代美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旗帜性学者,杜卫在近四十年耕耘基础上推出了他的新作《谈美育》,意义重大。他指出该书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高”——立意高远,从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国民美育素养的视角出发,对美育相关命题做了相当全面、系统的阐释。这也是一种价值自觉、文化自觉的体现,是中国式美育现代化探索创新的重要成果;二是“新”——立论新颖,提出“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这一全新的观点,这是迄今关于美育最深刻的学理表述,而且将其解读得非常系统和全面深刻;三是“实”——立文朴实。作者师法前辈学者朱光潜先生,刻意摒弃他熟悉的学术逻辑表达习惯,用近乎大白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质朴真挚,读来格外令人亲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很好地推出了这一极具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的好选题,可谓匠心独运。此书的推出,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美育研究中的全新体现,也彰显出面对科技主义浪潮日益强势、社会性问题日趋复杂形势下,美育学者主动回应诸多时代性难题的责任担当,对于美育自身研究与实践的深化当然更具有重要开拓性价值。杜卫四十年不间断的对于美育的多方面探索与创新,于今更是从书斋研究推向社会与大众的很好的尝试,这一新作将一定如同朱光潜先生《谈美》一样,对于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带来别样的启迪与启示。

赵洪从全国高校美育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认为杜卫深厚的教育情怀为全体美育教师树立了崇高的榜样。首先,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这部著作意义重大。它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审美教育读本和精神食粮,其文风朴实易懂、篇幅适中,非常适合作为面向普通读者和学生的普及性读物。她说,书中系统阐述的观点,对一线教师理解和实施美育极具帮助,计划在全国高校教师中大力推广,让大家都能系统掌握美育相关思想。其次,本书本身的设计极具审美品位,体现了出版社的高品质追求,值得赞赏。更重要的是,杜教授通过这部著作,对全国高校美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它为在普通教育岗位上的教师提供了清晰、权威的指导。过去许多相关概念存在混淆,杜教授的著作如同构建了一个学科框架,对这些理念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与规范,澄清了误区。书中引经据典,既保证了内容的普适性与说服力,又为读者提供了追溯经典思想源头的索引,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和写作也是极有价值的参考。期待在杜卫的引领下,全国高校美育工作者能继续携手“向美而行”。

李健指出,作为中国美育学科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杜卫倾注心力完成的这部著作,不仅是其重要学术思想的集中呈现,更是对中国当下美育普及与深化的里程碑式贡献。本书的核心价值与突出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精准把握现实需求。李健认为,人们对美育认知上的模糊与偏差,是制约美育推广和实践效果的关键。《谈美育》直面这一核心痛点,以其深厚的学养,将美学精华浓缩提炼,清晰有力地为美育正本清源,指明了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构建系统清晰、内容全面的理论体系。作者以其独特而深入的思考,系统阐述了美育并非狭隘的文艺技能培训、道德说教或趣味培养,而是融合了道德人格塑造、感性能力提升与创造力激发等多维度内容的整体性审美教育。再次,富于理论创新与思想深度。杜老师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创见,如“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丰厚感性”等等。最后,语言生动活泼,表达上深入浅出,避免了晦涩的专业术语;穿插了大量文学艺术案例和趣味故事,使得理论阐述引人入胜,确保了深奥的美学理念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广大教师、家长和美育工作者。《谈美育》不仅成功填补了高质量美育普及读物的空白,更将成为社会各界理解美育核心价值、有效开展美育实践不可或缺的权威指南,对提升全民审美素养、推动中国美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陈剑澜认为,作为同在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共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杜卫深受李泽厚和朱光潜两位大师的影响。李泽厚以思辨的魅力展现了美学理论的深度,而朱光潜则证明了美学是充满人情味和人气的。正是这份人性的关怀,激发杜卫赓续朱光潜先生《谈美》,创作了《谈美育》。面对当前社会各界掀起的空前美育热潮,要简洁易懂地讲清美育的内涵、功能和实施路径,让每位普通工作者都能理解和接受,绝非易事,但杜卫的书以三大核心优点,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第一,这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流畅地阐述美育是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尤其在第5篇中,清晰地厘清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和差别,点明美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而非单纯的艺术技能训练,这让读者无需专业背景也能轻松掌握核心概念。第二,书中对传统美育和现代美育进行了创造性的综合处理,既涵盖了西方美育思想,又融入了王国维所诠释的孔子美育等中国元素,巧妙地调和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实现了两者的折中融合,这种综合不仅丰富了理论深度,还为实践提供了实用的指导。第三,全书聚焦于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经验,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促使人向更高精神层面发展,还能强化社会公民的交往能力,通过审美的共同体验,增进理解与和谐,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本书以朴素翔实的表述,条理分明地解决了美育普及的难题,其肯定性的贡献在于将深奥理念转化为易于实践的指南,真正助力了美育在全社会的生根发芽。

刘成纪指出,新时期以来,美育理论自身的实质性进步相当少见,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核心问题就在于美育理论本身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未能充分汲取并转化中国现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将其有效融入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之中。正是在这个普遍理论建设滞后的背景下,杜卫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研究工作就显得尤为独特和珍贵,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杜卫近些年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积极致力于整合西方现当代美学与中国20世纪美学的思想精髓,以此为基石深化美育理论研究,力图构建能够切实引领和指导广大美育实践者的理论框架。在这一至关重要的方向上,杜卫无疑作出了杰出而卓有成效的贡献。首先,《谈美育》清晰展现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美育理论体系,其论述自成一体,结构完整且富有新意,为理解和推动美育开辟了崭新的空间,将成为中国美育理论发展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的整体推进功不可没。其次,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深厚的学术创新性上,表达方式上采用了简洁明快、亲切通达的语言,将深邃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既能启迪专业学者,又能广泛辐射大众,影响力更为深远。《谈美育》是杜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卓越美学思想的精华浓缩,将其最具代表性的美学与美育创见,以最清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正如其封面“建筑的起源”意象所深刻隐喻的:美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关乎个体人格的终身塑造,它指引我们如何在世界宏大知识体系的背景下,完成自我精神的建构与升华。这一过程始于美育,其意义深远,令人动容。

冯学勤进行最后发言,他首先从杜卫对他的学术道路和治学方式的重大影响谈起,指出《谈美育》的写作,秉持了中华现代美育强烈的本土现代性精神,深入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同时直面新时代、新语境和新问题,是当代中国美育理论和话语体系建构的典范性和引领性作品;其次,杜卫的《谈美育》赓续朱光潜《谈美》所开创的美学知识大众普及的传统,以一种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娓娓道来的写作方式,面向最广大的社会大众进行了美育普及工作。这一方面意味着跳出学术写作的常规方式、对写作者自身构成挑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写作者自身获得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发现新见的契机,如果学术性的写作总因为专业术语和学术概念而“隔”,那么普及性的读物则为“不隔”,“不隔”则能启迪新智、洞见真相、发现新知。这种写作似易实难,必须像杜卫那样,数十年浸润、耕耘于某一领域,同时具有丰厚的社会阅历和人生觉解,方能最终写成,因此构成后辈学人专心学术、躬耕实践、知行合一的榜样和楷模。
《谈美育》出版座谈会总结
本次座谈会聚焦杜卫新著《谈美育》,该书通过14篇专题论述(含序言)结合插图形式,为非美学专业读者构建了系统的美育知识体系,以美育起源与本土化演进入手,深入分析当代推进美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书中不仅梳理中国美育传统的历史脉络,探讨“以爱育爱”的情感培育机制及审美体验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还关注审美趣味养成与文学教育的实践路径,最终落脚于美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部“大家小书”,《谈美育》以“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为核心理念,凭借兼具学理性与可读性的表达,为当下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价值并重的参考框架。值此著作出版之际,本次座谈会的举办深化了对该书学术创新与社会应用价值的认知,汇聚学界思想智慧,标志着美育理论与实践迈向新阶段,为未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图书

《谈美育》(订购)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