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31日—8月1日,2025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教师发展研讨会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主办,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承办,汇聚了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基础医学教育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教师能力建设。
开幕致辞 凝心聚力谋发展


7月31日上午举行会议开幕式,由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吴向未教授主持。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徐善东同志首先致辞,代表承办方石河子大学热烈欢迎各位与会专家,介绍了石河子大学对国家西部地区建设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西部医学教育发展的高度期待。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廷编审随后致辞,强调优质医学教材建设以及教师能力提升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在基础医学“101计划”教材建设、“101计划”数字教材研发、医学教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探索,未来出版社将继续深耕教材与课程融合、教材数智化改革,创新出版服务新模式,为基础医学“101计划”的深入推进、我国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牵头人,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发表讲话,系统总结了基础医学“101计划”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强调了医学教师对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回顾了近期召开的2025年医学教育论坛中与会专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烈讨论,提出要持续深化课程整合、创新人工智能的医学应用,使教师从知识的搬运工变为能力的构架师,为新时代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主题讲座 协同创新促改革

主题讲座由南方医科大学黄文华教授、石河子大学陈雪玲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吴砂教授、石河子大学马克涛教授、中南大学周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袁栎教授轮流主持。

北京大学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教授结合AI技术发展趋势,做题为《AI时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医学教材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回顾了医学教育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教育的四次革命,详细介绍了第四代医学教育的新范式、新内涵,以及第四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应对策略,提出了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医学教育将由“教师中心”转向“未来学习中心”,分析了AI时代教材的优势与核心问题以及教材建设的未来路径与应对策略,强调资源共享与自适应学习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韵教授带来题为《智能信息化技术赋能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与创新探索》的报告,报告从医学与医学教育的变革、整合课程体系、智能信息化技术赋能、AI时代的挑战与应对四个部分展开,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为例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智能信息化技术如何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实现深度赋能,为整合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协和医院刘继海主任医师以《胜任力导向的医学课程设计——医学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和路径》为题,从理解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改革、知晓医学课程体系构建的Kern六步法、明确如何落实“胜任力导向医学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北京协和医院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实际案例,聚焦如何将临床胜任力理念具体融入医学课程设计与课程评价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赵欣副编审带来《医学数字教材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的讲座,从正本溯源、理论基础、建设思路、探索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以基础医学“101”计划数字教材的研发为例,从数字化教材的研发流程、平台搭建及内容更新等环节,提出了从“金教材”到“金教材+金课程”的高质量医学数字教材生态建设思路。

浙江大学胡薇薇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实践经验,从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价、师资内涵建设、多模态智慧教学平台、国际化培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浙江大学通过多元发展途径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

围绕教材与课程融合,复旦大学程训佳教授报告了《AI驱动医学病原与免疫基础课程的智慧化教学创新》,报告从人工智能助力一流教材及课程建设、人工智能助力课程创新、人工智能对医学教育挑战三个方面介绍了复旦大学医学病原与免疫基础课程的智慧化建设与应用。

在《人体形态与功能课程建设与教材应用》分享中,王韵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转变、基础医学融合课程群教学安排、课程群对应教材等内容,从课程基本情况、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团队建设、教学研究及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体形态与功能课程建设及教材应用的经验。

北京大学彭宜红教授以《AI赋能医学病原与免疫基础整合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以平时作业为例》分享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例,通过与AI共探微生物学发展里程碑事件生动展示了部分学生对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的综合运用,对教学过程中的平时作业环节进行了深度探讨。

中山大学高国全教授围绕《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基础课程建设与教材应用》展开深入讲解,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情况、中山大学整合课程建设与教材应用进展、挑战与建议、未来工作计划四个方面,以中山大学为例进行了经验分享。

北京大学吴丹副教授以《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学课程建设与优化》为题,从背景介绍、课程目标、课程简介、实施方案、课程优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经验。

南京医科大学高兴亚教授以《基于理工信的人体系统仿真与功能检测课程建设与应用》为题,从虚拟仿真实验、人体机能实验、基础-临床案例、配套仪器四个部分分享了南京医科大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并对医学教育中的AI应用探索进行了展示。

上海交通大学顾鸣敏教授报告了《基础医学核心实践与创新研究课程建设与教材应用》,从《基础医学核心实践与创新研究》建设概述、核心实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器官系统数智化实验教材的编写与应用三个部分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建设及教材应用进行了分享。

四川大学沈百荣教授则以《从Biobank的翻译谈“医学数据采集与分析”课程教学》为题,从第四次教育革命和AI时代的教学改革、Biobank的翻译与“医学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时代背景、“医学数据采集与分析”课程的专业内涵三个方面分享如何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系统引入基础医学课程框架。
教学工作坊 深化实践提质量

由王韵教授主持的《医学课程整合与评价》教学工作坊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王韵教授介绍了工作坊的开展步骤,同时分享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的教学经验作为参考。复旦大学程训佳教授作为指导教师,与会教师分为四个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集中进行了汇报,来自各个学校的教师一起交流,通过工作坊将两天来专家的讲座内容深度融合,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
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工作会议 教育部基础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工作会议

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基础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工作会议于7月31日早上召开。会议由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工作组组长、教育部基础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王韵教授主持。王韵教授首先进行了工作报告,总结了2024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核心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搭建等的工作成果,同时展示了2025年的系列工作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接下来,与会专家和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南京医科大学高兴亚教授、中南大学周勇教授、北京大学彭宜红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吴砂教授、中山大学高国全教授、四川大学沈百荣教授和复旦大学程训佳教授等,分别对后续工作开展形式、教师授课准备、学生学习行为、虚拟教研室影响力构建、有效利用AI赋能教育教学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各高校在基础医学课程建设、数字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更为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未来,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将继续推动优质教材建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构建更具整合性、创新性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础医学教育教学体系。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