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三大文化品牌之一,江南文化意蕴深厚、韵味悠长。上海地区的古园林传承江南园林精华,呈现出多元、生动的特点,在实践中形成了传承发展、开放包容、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其历程与江南园林的发展演变相互呼应,也与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紧密相关。
8月18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园林》图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办,带领观众“漫步”上海古园林,共赏江南园林的匠心与诗意。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教授闫爱宾,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不可移动文物研究部主任高文虹作为活动嘉宾带来精彩分享。
高文虹介绍,2024年起,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文物视角中的江南”系列丛书,以文物建筑为主要视角,从古镇、古园林、古桥古塔、寺庙祠堂、传统民居等方面全面诠释上海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已出版《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镇》与《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园林》。作为丛书的第二册,《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园林》聚焦上海地区6处代表性、对外开放的园林,深入挖掘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书中收录202张风貌图片,详细介绍园林中的文物点位,并附有上海古园林分布图、参观指南、游览路线及英文翻译,旨在引导读者在历史、文化、空间中多维度地感受江南文化。高文虹表示,希望大家能在江南园林中发现更美的江南,发现上海独特的魅力。
闫爱宾以“营造”和“精神”为主线,进行了“江南古典园林:传统空间营造中的精神栖居”主题分享。他从园林的古今之变切入,分享了江南园林的多重属性,并介绍了江南园林的空间特征与空间营造。他谈到,江南园林的空间特征在于以小见大、步移景异、自由布局、曲折有致、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宛自天开、如入画中等,而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以尺度浓缩、空间延伸、想象外延为主要技巧。接着,他结合大量实例详细分享了江南园林的景象营造途径,以石头、水景等景象要素为基础,介绍了江南园林中景象导引与切换、延伸的方式,并分享了层次与节奏、反常合道的意趣呈现对于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他以中国古代经典戏剧《牡丹亭》的表演设计为类比,生动形象地带领观众领略了园林设计中景象要素安排的有趣细节,并结合豫园、寄畅园、拙政园等知名园林的实景照片带领观众线上“游园”,共赴一场园林雅集。
《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园林》 订购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