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enAI)迅速进入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GenAI开展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
GenAI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对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责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那么,一线教师在运用GenAI赋能教学效能提升及教育教学研究时会遭遇哪些困境?GenAI时代的人机协同有什么新特征?AI能够在教学和科研的哪些环节有效介入?本次直播活动,您将从二位专家的分享中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活动主题
GenAI赋能教学与科研的案例分析
活动时间
9月29日(周一)19:30—21:00
活动嘉宾
范佳午,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研究员,数字课程资源室主任。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测试组成员。国家初中物理教材(北京版)编写组成员。全国STEM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委员会教学指导组委员。
王春丽,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研方向聚焦于教育数字化与学习科学,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协作问题解决、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等领域。
主要内容
子主题一:教师如何协同GenAI设计和实施教学
1.GenAI时代教师与AI的协同关系
2.教学设计中教师与AI协同案例分析
3.教学实施中教师与AI协同案例分析
子主题二:基于GenAI的人机协同科研
1.科学研究包含哪些环节
2.AI可介入哪些环节
3.与AI高效交互的策略是什么
4.AI赋能科研的伦理规范有哪些
5.AI重塑科研的未来趋势展望
互动答疑
识别下方二维码,填写您关于“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问题,小编将选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请嘉宾在直播中作答。
“推荐阅读”
《GenAI时代如何做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研究》(订购)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