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1日19:00-20:30
活动地点
上海图书馆东馆(合欢路300号)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
罗依尔
独立策展人,跨文化研究者。法国文化艺术管理学院(EAC)特聘导师。艺术脱口秀创始人、敦煌文化守望者。上海国际传播最高奖“银鸽奖”得主;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会员。曾任职中华艺术宫国际部。
著有《敦煌遇见卢浮宫》,法文版于欧美发售,并被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纽约大学图书馆、大都会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重要学术机构收藏。
活动简介
传统文化需要被看见,在这个高度视觉化的时代,国宝以何种形象触达观众变得尤为重要。年轻人想看见国宝。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把自己塑造成了都市中最鲜活的传统文化景观。国潮国创正当时,也侧面反映了年轻人在历史中寻找自我认同的需求。
国宝需要再想象。蒙娜丽莎可能是最著名的艺术图像,它的“再创作数据量”也是最高的。 500年前伊始,数不胜数的艺术家和非艺术家对这一形象进行不知疲倦地再创作,原作不但没有被“祛魅”,而是借此登上了文化遗产的神坛。再想象可以给予文物当代意义和活力,观者能以此为坐标,初步定位自己与历史的联系。国宝的再创作,古已有之。宋代已降,文人复古趣味越发明显。收藏文物之际,也为其制作“肖像”,称为“博古图”。苏轼在西园雅集中被古物环绕并仔细鉴赏的图像也渐渐成了一种绘画范式。文物在被摹写和场景化的过程中超越了历史,成了文人的理想生活场景和审美对象。
1、从宋代博古到文艺复兴——古今中西对文化复兴的态度和现象。
2、怀古过程中的创新给当代和后世带来什么?
3、当下复古风潮的源流与展望。
4、古代文化在动漫游戏中的呈现。
5、古代智慧与生活方式对当下的治愈。
相关图书
《看,国宝:吴地文物再想象》 订购
本书选取了吴地出土的九件国宝级文物,如新石器时期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春秋时期的“鹦鹉首拱形玉饰”和“楚途盉”、战国时期的“古琴”、西晋时期的“青瓷扁壶”、唐代的“双鸾瑞兽纹铜镜”、元代的“釉里红云龙瓷盖罐”和“朱碧山银槎”、明代的“青花束莲纹盘”等,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和艺术家撰写十余篇专文,从这些国宝级文物出发,在文物信息的基本阐释之外,融入当代艺术视角,以国宝文物及相关艺术内容的中西方比较、古今融合为逻辑,对文物进行再想象,赋予文物、历史和传统文化更可亲近、更可触达的解读。
扫码报名
扫描二维码报名参加活动
收看方式(活动前一小时更新)
主办方
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吴文化博物馆燕园培文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