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纪念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中国出版国际交流中心光华堂正式召开。本次大会由韬奋基金会主办,约300位出版界知名人士、相关组织及单位代表、中选出版社与个人齐聚现场,活动同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况转播。会上,由山东作家、评论家李恒昌和山东友谊出版社图书编辑王健男共同撰写的《散文家笔下的“思”与“美”——评梁衡散文集<人生谁能无补丁>》成功斩获“韬奋好书评”称号。
作为传承弘扬邹韬奋精神的文化盛事,本次“韬奋好书”暨“好书评”评选以“韬奋好书我来评”“韬奋知识问答”等社会公益活动为引导,联合抖音、微博、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全国读者线上点赞投票为基础,辅以业界专家审读把关与加权计算,最终确定中选作品与书评。
李恒昌、王健男的获奖书评《散文家笔下的“思”与“美”》首发《中华读书报》,后被《中国剪报》转载,该文聚焦的是梁衡在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性散文集《人生谁能无补丁》。该书以“补丁”为核心意象,通过“曾经亲历”“世情百态”“心有所思”三个篇章,熔铸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与社会观察,既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下乡劳动的艰苦岁月,也反思了社会肌理中的深层问题,更升华出“补丁哲学”等生命哲理,是当代散文“思想与审美共生”的典范,曾获评“政邦推荐·2023年度好书”并入选多地文化书单。
在《散文家笔下的“思”与“美”》一文中,李恒昌、王健男精准锚定梁衡“为思想而写作,为审美而写作”的创作理念,深入解析了《人生谁能无补丁》的双重特质:于“思”,该书蕴含“补丁说”“生病说”等人生真谛,以及对命运、人性、大爱的深刻思索,尽显思想的深度与人文关怀;于“美”,作品兼具缺憾美、细节美、向上美,更以“形境”“意境”“理境”的诗性表达,传递出文学的温度与艺术质感。书评以哲思与文评交融的笔法,还原了梁衡作品“思美共生”的内核,也为读者解读优秀散文提供了清晰路径。
本次大会既是对邹韬奋精神的践行,也为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播搭建了平台。李恒昌作为“韬奋好书评”中选者莅临现场接受证书,与各界人士共襄盛举,助力优质文化内容的深度品读与广泛传播。

《人生谁能无补丁》
梁衡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梁衡,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和科普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普首席人文顾问。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觅渡》《洗尘》《树梢上的中国》《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有《梁衡文集》九卷、《梁衡文存》三卷。曾获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内容提要
《人生谁能无补丁》是梁衡先生将半个世纪以来亲历的故事与随想凝集成的纪实性、思考性散文集。补丁是社会的伤口,是人生的遗憾,但补丁也让人更感念一件衣服的完整,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作者以平实的文风,将自己这一生经历的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将“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体现了个人际遇与时代潮流的种种碰撞、融合,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