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试析图书发行与图书馆供需矛盾之现状(第4期) - 《大学出版》2005年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2005年度
试析图书发行与图书馆供需矛盾之现状(第4期)
李 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
2006-08-31 14:15:04 来源:《大学出版》2005年第4期
近年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欣欣向荣,一派繁荣。出版的图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帧质量上都在逐年大幅度提高,全国近600家出版社,每年出书20余万种,出版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出版机构不惜采取一切措施争抢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高校的逐年扩招,为巩固和提升高等教育水平,高校教育评估对图书馆藏书量也提出要求等,使得图书馆的图书购置经费也在大幅度增加。高校图书馆对图书的需求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沟通的桥梁。
一、出版社与图书馆的供需矛盾
出版社要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发行目标基本锁定各大新华书店、学校教材科、图书经销商和系统发行。由于图书馆需求的复本量小,出版社往往认为利润小而忽略这一市场需求,对图书馆直接发行的力度很小。同样,图书馆由于需求的图书品种多,面广,复本量小,很难由一两家出版社满足,所以也很少直接向出版社大批量采购。订购图书大多依据新书出版目录及图书经销商提供的图书目录来选购,采购主要依托图书发行商,由图书发行商根据图书馆选中的书目进行采购并初加工后交给图书馆。
也就是说,目前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供需是通过图书发行商来完成的,图书发行商充当了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媒介,这样做产生了一些问题。
对图书馆而言:
(1)采购周期长。由于没有采购的直接通道,图书馆所需要的图书是通过中间商来完成采购流程,因此图书从出版到上征定目录、到被选定采购、直至到图书馆编目上架,中间环节过多,所化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这一漫长的周期必然导致一些时效性强、教学科研急需的图书不能及时提供给读者,造成信息资源因滞后过时而浪费。
(2)信息不畅通。由于利益的驱动,一些专业书籍因市场前景不被看好,没有登陆出版目录而与图书馆失之交臂。而对图书馆来说,却面临着购书难的困惑,有了购书经费却无法及时采购到满意的图书。图书馆藏书虽逐年大幅度增加,但真正能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图书却捉襟见肘。
(3)满足率不高。图书馆对出版信息的满足率、报订图书的满足率和及时到书的满足率都不高。这是由于图书发行商本身的一些缺陷所导致的。由于目前许多发行商和书店都是由个体经营,一方面搞活了图书市场,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完全是商业行为,而且往往规模不大,更关注眼前利益,不对市场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不去经营和培育市场。由于纯粹是商业运作,一些发行商对出版社压折扣,拖欠货款等,缺乏诚信,引发了信誉危机,使得有不少出版社对这唯一的中介——书商并不看好,供货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为防止书商拖欠,出版社有了货单也不发货,以免催款的麻烦。这是影响图书馆到书率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4)馆藏图书平庸、学术价值不高。这是因为整个市场遍布次类图书,图书发行商营销的也是这一类读物。一直以来,图书馆供广大师生阅读与参考的图书都处于这一乏善可陈的局面,真正能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参考水平的专著可谓微乎其微,与一般图书的数量不成比例。而对出版社而言:
(1)由于要抢占市场份额,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很多出版社盲目出版,跟风出版,平庸出版。导致大量的教材教辅、通俗读物,重复选题铺天盖地,内容质量不高的图书占据了60%以上的图书市场。而高校需求的学术专著往往需要通过专项基金资助才得以出版,但数量有限,出版社一般不重视对这类书的发行宣传,使得这类书虽然能出版,却由于发行时被忽略而成为出版社的库存书,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2)出版社主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自己的出版计划,一些学术水平高、市场需求面窄的学术专著、专业书籍由于预计不能给出版社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难于出版,造成科学文化资源的流失。而这类书对图书馆来说往往具有较好的馆藏价值。
(3)由于出版社对图书馆的需求不重视,对一些个体书店和书商的不信任,也不可避免的错失了一些良机,丢失了一些市场。
二、搭建图书供需平台
那么,如何搭建出版机构与图书馆之间的平台从而获得双赢呢?笔者有如下拙见。
1.出版社应加大对图书馆的发行力度
出版社的发行部门不应忽略图书馆的需求,应该说,高校图书馆对图书的需求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两方面来讲,出版社都大有可为。虽然图书馆需求的复本量小,但需求的品种多,面广,且有需求的持续性。如果重视和加大对图书馆的发行力度,例如,出版社自设的书店或出版社发行人员直接向图书馆推销图书,这样可以实现流通一体化,产销直接见面,加快图书商品的流转速度。这将是出版社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过来对一些高水准的专业著作的出版发行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出版社应积极参与网络出版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的全面普及,图书馆正朝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成为馆藏资源建设的新的内容。图书馆向读者提供镜像数据库服务即电子图书的借阅服务。目前,这一领域的工作主要依托IT行业进行技术支撑。那么出版社应及时把握这一契机,加强与数据库开发商的沟通与合作,在版权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积极向开发商提供纸质的或电子版的图书,这不仅使出版社的图书能及时与读者见面,也使得图书的宣传力度加大,读者面更广,更是图书发行的新的增长空间。
3.图书馆可直接向出版社采购
同样,对图书馆的采购而言,不能单纯地依赖图书发行商,要开拓眼界、调整思路,可以根据需求,有方向、有目的地直接与数家出版社联系,由于减去了中间环节,更能保证选购的图书质量和时效性,更能贴近读者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采购成本。在直接采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便,可与出版社协商解决。
4.图书馆可加强电子图书的采购
由于纸质图书的采购总会存在着选购面不够宽,时效性不够强,复本量小的问题,那么可用电子图书来弥补这一不足。目前,国内有不少数据库开发商在抢占网络出版市场,例如,方正Apabi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要求和专业特点来选购电子图书,并提出一些特定的服务要求。数据库开发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出版社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
5.图书发行商要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图书发行商不可单纯停留在向上家拿书,对下家卖书的供货商的角色上。要对图书市场作认真的调查研究,不仅要对下家——图书馆进行充分和到位的服务,包括图书的采购、编目、分检、加工、仓储、物流和售后服务。也要对上家——出版社进行研究和探讨,要花大气力去了解各个不同出版社的出书特色,及时搜集出版社的图书目录,并建立数据库。要和出版社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互惠互利及信任的关系。要积极的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即无论对图书馆还是对出版社,要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将信息及时的传递过去,还要了解这些信息所达到的营销效果。这样上下渠道沟通,不断的跟踪反馈,培育市场,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购买群。这样做,对图书馆、出版社,发行商都有利。
三、结语
出版社,发行商,图书馆是一个供销链条,出版社和发行商是企业行为,如何重视图书馆这个目标客户,并提供最好的服务,以获得最大的利润,是出版发行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同样,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也要积极参与市场,要善于从市场中捕捉信息,获取最大利益,搞好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以便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作者工作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
来源:《大学出版》2005年第4期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