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出版:在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中构筑核心竞争力 [靳诺]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大学出版:在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中构筑核心竞争力 [靳诺]
--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谈大学出版
刘薇 李萍
2002-12-17 16:37:20  来源: 
 
 在我国加入WTO和出版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推动了以集团化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出版业改革。作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出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围绕大学出版社的宏观改革思路和现实发展目标等主题,本刊记者对教育部社政司靳诺司长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天正值“十六大”开幕,能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采访您,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出版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出版和教育产业中一支极富活力的生力军。请您介绍一下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状况。
 靳司长:全国目前有96家大学出版社和4家教育部直属出版社。数量占全国566家出版社的17%。其中,综合大学出版社28家,理工科技大学出版社41家,文科大学出版社16家,师范大学出版社11家,在整体上已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地域布局广泛的大学出版体系。其中,部分大学出版社已发展成为多种载体互动、多种出版形式共存的有一定综合出版能力的出版社。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学出版社发展迅速,出版能力和经营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增长。大学出版社2001年比1998年新书品种增加32%,出书册数量增加34%,总码洋增加22%,销售码洋增加49%,销售收入增加29%,销售利润增加5 2%,上缴学校经费增加50%。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0年的统计数据,在全国出版社前50强中(销售收入上亿元),大学山版社有8家;在资产总额排序前100名的出版社中,大学出版社有9家;在实现利润总额排序的前100名出版社中,大学出版社有14家。
 日前,大学出版社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学出版社在探索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已形成集团化发展的雏形。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一批大学出版社,都提出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我扩张、自我裂变、由一变多、由小变大。走一条以内涵发展为主、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内涵式集团的发展构想,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受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肯定,被誉为“内涵式发展的名社、大社”。

 记者:随着一些大学的合并,部分大学社也在尝试联合,目前大学社联合发展的情况如何?教育部委托人民大学出版社承办“中国高校教材网”和“中国社科人文信息网”,对大学出版社之间网络化、信息化的横向联合有什么积极作用?
 靳司长:根据各大学出版社属于不同学校主办,难以实现横向联合的现实情况,近几年,大学出版社积极探索专业纵向联合的模式。在发展中不断组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联营、优势互补。比如,反映大学出版整体实力的全国大学出版社订货会,已连续举办了15年,有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目前,大学出版社正以图书发行、销售环节的联合为基础,逐步向联合策划选题、联合出版教材、联合开发市场等方面拓展。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于2002年8月16日正式开通,上游链接全国近百家大学出版社,下游链接全国近90家高校教材图书代办站,形成面向全国各高校发行教材的图书发行中心。我们将把“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办成集政府管理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联合征订发行功能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图书电子商务中心,以此建立大学出版社发行联合体。

 记者:您认为目前大学出版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靳司长:加入WTO后,出版业面临着国外强势媒体的竞争和挑战。特别是我国出版物市场的对外开放会对上游出版环节带来很大的冲击。除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立的一批国家试点出版、发行集团外,几乎所有的省都自行建立了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大学出版社和教育部直属出版社将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从教育部直属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整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由于部分大学出版社资源在内容上接近,因此出版的教材图书选题重复、雷同现象严重。大学出版社之间、大学社与教育部直属出版社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大学出版社拥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队伍占到全国总数的2/3。应该很好地整合出版资源,开展横向联合,做一些大型选题策划和精品出版工程。
 2.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大学社企业化管理运作的水平低,竞争意识不强,增长速度较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还有为数不少的大学出版社始终在困境中徘徊。由于大学出版社分属不同的主办单位,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远未形成教育出版的综合实力和规模优势。
 3.大学出版队伍建设跟不上出版形势的发展要求。出版社普遍缺乏发展现代出版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一些大学社缺乏符合现代出版业要求的领导管理人才。人才资源不足是制约大学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记者:请您谈谈教育部对大学出版社改革的整体思路。
 靳司长:教育部党组对大学出版社的改革非常重视,作为业务司局我们一直在进行调研、研究工作,以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
 大学出版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中办17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推动出版社整体发展,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推动出版社做大做强;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从传统出版产业向现代出版产业转变。
 在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中我们会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和提升大学社的整体实力,使它们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大社、名社的同时,要鼓励各类出版社创造性地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走“专、精、特”的专业特色道路;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在体制问题上,进入到操作层面上将会遇到较大的难度,但改革必须突破这一主要瓶颈。

 记者:9月中旬以来,新闻出版总署对在京部分大学出版社进行了调研,拟在近期启动“大社、名社工程”。教育部对组建大学社出版集团和发展“内涵式大社、名社”有哪些思路和考虑?
 靳司长:中办16号文件提出,在重点培育大型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的同时,应积极培育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专业集团,内涵式发展的大社、名社。教育部将以大社、名社为核心,进行合作联营,兼并重组,以内涵式拓展的方式实现集团化的发展。根据目前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抓的改革发展试点情况,教育部将有选择地重点扶植一批大学出版社和教育部直属出版社进人大社、名社试点单位。当然,最终有哪些社能进入大社、名社工程中是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决定的,从教育部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出版社进人大社、名社行列中。
 同时,在发展大社、名社的过程中,教育部也在研究如何做大做强,提高教育出版业整体实力的问题。相关的政策和方案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出台。组建集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论证和慎重操作。在“集团化”的过程中,要作大范围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决不能仅凭简单的行政手段将出版社捆绑在一起。大学出版系统的“集团”化应格外慎重。我们要认真吸取有关方面的经验,蓄积后发优势,争取高起点。
 构建大学出版集团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这是核心主题和目标;实现专业纵向联合,组建联合体;大社、名社也是集团的一部分,如果有一批大学出版社能进入大社、名社行列,就能更好地激活整个教育系统出版业。我认为,组建集团是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的过程,理论—亡可行,发展趋势上必行,但在操作层面上有难度,各社毕竟属于不同的主办单位,资产关系有很多层次,组成集团必须将资产关系理清,做到产权明晰,因此这种整合是会遇到各种困难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通过政府推动的出版集团建设将是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一种方向。集团化发展模式是为现代大型传媒企业打基础的。这一步必须要走。我认为现在是出版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出版过渡到现代出版的关键时期,论证是否组建大学出版集团和发展大社、名社,是教育部提升大学出版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步骤,将促进大学出版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发展。

摘自:《出版参考》2002-12-01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