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社:高校教材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 优秀团队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优秀团队
教育科学社:高校教材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祖晶
2006-12-04 10:22:41  来源:《出版人》2006年11月总第45期 
 

 高校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一个重要出版领域。截至目前,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过的高校教材有一百余种,涉及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以及继续教育,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思想品德、数学、医学等多种专业,但侧重点一直是围绕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自主研发、组织、出版精品教材。
 早在建社之初,教育科学出版社就曾出版了一些在教育科学领域内产生过一定影响的高师类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如冯忠良编著的《智育心理学》(1981)、张德秀著的《教育心理研究》(1981)、沈德立主编的《基础心理学》(1987)、吕静主编的《小学心理学》(1989)。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科学出版社进一步拓宽了教育、心理类高校教材的出版领域,又相继出版了吴也显主编的《教学论新编》(1991)和教育史、教育与心理统计等方面的教材。在当时,这些教材对推动高校教育科学类课程建设,促进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大批合格人才的培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内容的日新月异,这些教材渐渐失去了引领的地位,不再具有往日的风采。
 1994年初,国家教委出台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意见,1997年国家教委又启动了《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改革计划要取得的一个重要实质性的成果就是,编写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的教材。
 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教材改革的时代大背景感召下,教育科学出版社再次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高等师范教育教材,出版了列入“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1999),傅道春编著的《教育学——情景与原理》(1999)。在努力出版好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同时,我社在反思以往出版经验的基础上,悄悄地对自身的高校教材出版战略作了较大改变。2002年7月,由我社自主策划并组织实施,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问世,标志着我社正式介入到了出版新一轮高校教材的阵营中。
 随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的陆续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出版战略上的变化日趋呈现鲜明的特点,由此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具有特质的高校教材。

 高校教材出版战略四大变化
 第一,由被动出版向主动出版转变,即由被动等待书稿或寻找书稿向自主研发、组织、出版转变。
 同许多出版社一样,教育科学出版社最初出版的高校教材或是编辑组稿或是作者投稿,然后出版社进行选题论证,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情况下,图书的章节、体例、风格基本上由作者自主决定,出版社在图书内容上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即便是审读中发现一些问题,也多半是小修小改问题,不会有根本性变化。
 2000年以后,随着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同时考虑到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已有几百种这样一个事实,我社认为要想出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材,必须在出版战略上发生质的变化——变被动出版为主动出版。
 第二,由批量出版的惯性思维定势向成熟一本做一本、做精做透、逐渐累计品牌含金量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
 由于批量出版有规模,有气势,引起的市场关注度高,所以,很多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出版上也喜欢大工程,热衷出系列,少则十几本,多则上百本。确实,大工程、大系列抢眼,规模效益突出,但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每个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市场需求也是不均衡的,把不均衡的事物人为拉到一个水平线的做法,难免牵强附会,不可避免产生急功近利的做法。
 因此,我社宁愿一步一个脚印,锤炼每一本高校教材,不做拔苗助长的“智者”,而靠每一本高校教材的品质,积累社会声望,增加品牌的含金量。
 第三,由通常的图书出版周期向“研发、组织、出版”的大出版周期转变。
 出版社操作一本高校教材的周期通常在3个月左右,这期间要完成“三审三校、核红、付印”的任务。出版社基本上不需要介入到编写阶段的工作中,而作者把书稿交至出版社后,也基本上无须再做什么修改,后期工作基本上由出版社全权负责。
 我社则把工作的触角伸向出版前——出版中——出版后。首先,由出版社提出立项(有缜密的立项报告),立项后进行广泛调研(向学生了解对现有使用教材的意见,向学校征询版本使用情况),确认立项并选定作者;然后,出版社制定《编写说明》,草拟《编写体例》,与作者共商章节内容,并最终确定章节和《编写体例》;最后,再进入到严格的出版操作环节——统稿-退改-再统稿-再退改-三审-三校-核红-出片-付印。
 如此,这样一条工作轨迹,确保了教材的整个运作过程由出版社来掌控,也决定了教材的特色与品质。
 第四,由侧重“专业课”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发展链条转变。
 以往我社出版的教育、心理类教材,都是专业课教材,因此,发行量自然受到一定的制约。
 2000年以后在策划高校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时,我们决定从更具挑战性的公共课教材做起,因为同类教材已有几百种,竞争相当惨烈。待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再开发新一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007年将陆续出版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有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裴娣娜主编的《教学论》和钟启泉主编的《课程论》。

 形成高校教材出版特色
 其一,在教材体系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以科学的全新的视角丰富和改造传统的教学内容,同时合理吸纳国内外相关教育研究中产生重大理论影响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如《教育学基础》中“课程”、“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教师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心理学基础》中“学习心理”里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以及“教学心理”的大部分内容。由于教材体系新颖、结构合理,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国外同类教材之优点,大大提升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公众形象。
 其二,在教材写作体例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建构。
 编写体例是图书内容的重要表达方式,建构科学的体例不仅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而且会增加亲和力,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此,在酝酿编写体例时,我们不仅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而且,参考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最终把每一章的写作体例确定为[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与应用/启示)、[学习评价]、[学术动态]、[参考文献]。
 其中,[内容摘要]旨在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概观了解,并与之前所学内容相衔接。[学习目标]旨在说明本章学习所要达到的基本指标。[关键词]旨在提炼出反映本章写作脉络的重要词语。[正文]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注意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经典实验相呼应。另外,注意引用国内外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体现教材的时代性。除文字形式外,还引证一些相关的数据:图表等,以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主要结论与应用/启示]旨在概括出本章的精华,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并学会学以致用。[学习评价]旨在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要求,确定重点;[学术动态]旨在提出本领域内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现状,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参考文献]列出了与有关章节相关的有影响的中外图书与文章,以满足大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深入研究的愿望。
 这种教材写作体例,使教材内容达到了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不仅在外观形式上令教师和学生耳目一新,而且也便于教学活动循序进行,预留出发展空间,又可以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增强了适用性。
 其三,在作者及其著作方式上尝试改革。
 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出版史上,曾出版过两种相当有影响的多院校合作的优秀教材,这就是九院校的《心理学》、五院校的《教育学》,其影响力长达十多年。但综观整个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出版史,勿庸置疑,还是以几个人联合编写或个人独著的校本教材为主。
 我们不否认几个人联合编写或个人独立撰写也能编写出优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但我们更相信个人的专业方向有局限性,在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合作尤为必要。这也是打破地区界限,打破学校垄断,打破门户之见的绝好办法。为此,2000年后,我社在开发《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时,采取了校际合作的方式,即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根据学校的实力和参编老师的专业方向,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市场反馈和社会影响
 在调查研究国内外现有心理学教材使用现状、分析借鉴国内外教材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编写的《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自2002年出版以来,受到了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青睐,甚至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等也产生了相当影响。截至目前,累计实现销售50多万册,成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中最具竞争力、成长指数最高的畅销书;令人高兴的是,不仅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市场调研工作,以便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力争使该套书成为树立学科形象、引领学科发展的标志性教材之一。
 事实证明:创新是高校教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将秉持积淀下来的成功运作经验,在高校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开发领域不断耕耘,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优质教材。

来源:《出版人》2006年11月总第45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