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版协的历史回顾与传统精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前常务副理事长高旭华的讲话 - 热烈庆祝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成立二十周年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热烈庆祝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成立二十周年
大学版协的历史回顾与传统精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前常务副理事长高旭华的讲话
2007-09-24 16:22:25  来源:《大学出版信息》第5期(总第384期)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朋友,同志们:
 很荣幸参加这次庆典大会。在此,我代表协会老同志衷心祝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成立20周年。
 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协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版协在推动我国高校出版事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喜可贺。作为一个老同志,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有两种,一种是欣慰之情,一种是追昔之情。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抚今追昔”,恰恰符合我此时的心情。看到今天版协所取得的出色成绩,当然内心感到欣慰、高兴,但又不免回忆过去,浮想联翩。借此机会,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学版协20来年,特别是近15年来,我所经历、了解的过程;第二个是我们大学版协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精神。
 第一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我们协会所经历了哪些过程。我是1999年卸任的,我想从1987年协会成立到1999年这十几年,协会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前期阶段。协会最初成立时,叫做“大学出版协会”,是在各个地区协会的基础上形成、建立起来的。1985年的前后,华北、华东等各个地区自发的建立起了大学出版社的协会组织,也没有经过谁批准。各地协会组织成立以后,各自开展了许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想举两件值得记忆的事情。一件是华东地区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举办了一个书市,叫做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书市。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同志参观了这个书市,而且题了词,叫做“立足高校,面向社会,搞好大学出版工作”。虽然江泽民同志是当时是上海市的第一书记,但我想这不仅是对上海和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的重视,而且应该说是对我们大学出版的重视。第二件事情,是1986年第一次大学出版社工作会议之后,北京地区大学版协受教育部的委托,召集全国大学出版社以团体的形式参加了9月开幕的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当时全国66家大学出版社,有60家参加了,展出了1000种书,我们还一起印了书目,这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在国际博览会上亮相,也是我们面向世界的一种体现,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同志亲自到大学出版社展台参观,给予了赞许,我们还留下了照片。所以说,我们虽然是各个地区的版协,是分散的,但是我们做的事情,有些还是很有特色、很有水平的。由于我们大学出版社作为群体开展和参加许多活动,已经形成一种群体的力量了,而且1986年召开了第一次大学出版社工作会议,这一切对我们大学出版协会的形成、建立,起到了一个促生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就要求我们成立大学出版社协会,可以叫做应运而生。
 第二个阶段,叫做始创阶段。这一阶段时间不长,大致从1987年6月到1991年。1987年要成立大学版协,最初碰到的主要问题,是要找一个挂靠单位,而且是办一级协会还是二级协会,一级协会能不能办成?我们多次去找中国版协、新闻出版署和教育部,最后我们挂靠到中国教育协会,属于二级协会。我们叫大学出版社协会,没有“中国”两个字,虽然是二级协会,但是实际相当于一级协会独立地开展工作,发挥独立的作用。到1991年,经过教育部和我们协会的共同努力,民政部批准,在第三次大学出版社工作会议之后,协会冠上了“中国”的字样。大学出版社协会的性质,经请示,希望办成一个松散性、学术性、研讨性的协会,性质跟中国教育协会差不多。从1987年到1991年间,我们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开轩同志讲话的精神,以研究问题为主,围绕大学出版社当时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开展研讨活动,包括经验交流。当时的热点问题,现在回忆起来,主要是“三座大山”,一个是竞争压力的“大山”,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大学出版社如何在图书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第二个是经济压力“大山”,一方面要上缴利润,一方面是自己要生存发展;第三个是内部压力“大山”,内部的管理、分配等方面矛盾很多,机制的建设有待形成和完善。因此我们就研讨出版社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如何在两个效益中求得发展,增加经济实力;如何建立与责权利相结合的一种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来。与此同时,我们1989年也办了订货会,带有经营性的活动也开展了起来。
 第三个阶段,叫做转型阶段,大致是从1992年到1999年。从国家来说,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大的转型;从我们协会来看,从松散性、学术性的定位逐步转向成行业性的协会,也是个转型,我们协会的转型是与国家形势、国家政策相适应的。我们的各出版社也处在转型当中,主要是三个转型:一个是出版社切实的转向生产经营型;二是编辑从坐等书稿的文字编辑逐步转向策划编辑,从学者型转为复合型;三是发行工作从单纯的卖书发书转为营销。这些转型都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我们协会为了这些转型开展了很多活动,如开策划编辑会,开发行工作会,举办订货会。此外协会也做了一些独立性、开创性的工作,如自己出版《全国大学出版社概览》,创办《大学出版》期刊等。我们还协助教委对大学出版社开展了评估工作。
 协会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和我们所做的工作,说明我们大学版协之所以有今天,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首先是主管部门给予的指导和关怀,其次是我们各个出版社对协会工作的支持,再有就是有一帮热心出版事业和协会工作的人的操办。当然,归根结底是时代的需要,是实践的发展,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大学出版社队伍的兴旺,也就不可能有大学版协组织的成立。为此,我们协会要回报社会,回报实践,为大家服务,搞好版协的工作。从我自己来看,在版协工作的这么多年,确实感到很愉快、很欣慰。我这些年做了一些微薄贡献,但也有一些遗憾。遗憾在有些工作没有抓住机遇办好,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一个是精品库,本来版协有条件把这些样书集中起来,特别把获奖的书集中起来,建立一个精品库保存起来,需要委托一个图书馆,当时也已经有了眉目,但是由于人事的变化,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说出版社不用给版协发样书了,这样我们就办不成了。还有一件事情,是版协准备办一个类似于“邹韬奋”奖的优秀编辑奖金项目,以教育家、出版家、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命名,后来因为人事变化和其他原因给耽搁下来了。另一件事情,利用暑假期间组织退休的老同志疗养、搞点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能不能写出大学出版的发展史,这个事情需要出版社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有些出版社不大同意,所以也耽搁下来了。也许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梦想,当然我希望将来这些梦想能够成真。
 第二个问题,谈谈大学版协的传统精神。我从事大学版协工作十几年,回顾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我感到我们还是培育、形成了一种协会精神,这种精神不简单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总结,是富有个性、让人感悟得到、有历史积淀并且文字凝练的总结。我想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协”字,它包含协助、协力和协商三个层面。
 第一是“协助”。在发展大学出版事业当中,我们不是主体,出版社是主体,主管部门作为指挥部门也是一个主体,我们只能算是助手作用,或者叫做绿叶作用、配角精神。这种协助具体来说是服务精神,就是服务职能,为大局服务,为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服务,为高校出版社服务。
 第二是“协力”。我们大学出版社要同心协力,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又大于个数的简单相加。版协之所以能整合大学出版社形成合力,关键在同心上。同心才能协力,我们大学出版社有很多同心的地方,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说我们同样的在为教学科研服务,同一个共同的方针,共同的服务对象,为教师、为学生服务,共同的一个图书市场——教育图书市场,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婆婆”——教育部主管部门,而且是一个开明的好“婆婆”。正是由于我们有许多共通点,所以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我们才能协力。协力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我们每年的共同的团体经营性活动——订货会,图书订货会已经成为我们大学出版社的大型盛会,它是多功能的,这个订货会也体现了我们大学出版社的实力,它的整合力、凝聚力;还有我们大学出版之间的互相协作、支援,我们一些老社就曾经支援过新疆大学出版社。版协的特点,它是个群众性的组织,自愿参加活动,不能靠行政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靠办实事、求实效,而不是靠下一个文件、靠行政的办法,来吸引大家来协作,形成一种力量。
 第三是“协商”。版协是群众组织,必须要民主办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我想这一点要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把握:一个我们不是简单的行使民主集中制,更不能实行行政的办法,协会有个民主集中制,也是委员会制,但是这种民主集中制不是简单的靠服从多数和投票解决问题,选举领导成员是要靠投票的,但商量问题、决定问题的时候,我们对多数要服从,对少数要尊重,大家商量来取得共识、形成行动。第二个协商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一百多家出版社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竞争的一面,对竞争中产生的矛盾,通过协商、沟通是可以化解的。第三条是在协商当中我们增进了感情,毛主席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里面讲到过这么一句话,就是在领导班子当中,支援、谅解、友谊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支持、谅解,友情、友谊,核心的就是友谊,有了友谊,彼此间就能相互谅解、支持,办了错事,也可以相互弥补。我想就是一句话:协商出智慧,协商出办法,协商出友谊,协商出团结。
 归纳这“三协”,头一个协,是我们的根本宗旨;第二个协,是我们的根本特征;第三个协,是我们的根本工作方法。
 我今天提出这个“协”字精神,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希望引起同志们的讨论,研究我们版协多年来有一种什么精神,什么传统作风,总结概括出适合我们自身特点、内涵丰富、文字又简练的我们版协的精神来。这种精神来自于实践,又会推动实践,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推动我们大学版出版社工作的发展,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使我们版协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弘扬,内涵不断得到充实。
 最后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我想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两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表达我对大学出版社、大学版协、大学出版事业,以及对大家的感情,就是我们合作共事有时尽,友好情意无尽期——此“情”绵绵无绝期啊!
 谢谢大家!

来源:《大学出版信息》第5期(总第384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