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台”字当头彰显特色——厦门大学出版社发挥“五缘”优势走特色出版之路 - 出版人物志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人物志
“台”字当头彰显特色——厦门大学出版社发挥“五缘”优势走特色出版之路
蒋东明 陈福郎(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01-07 10:49:28 来源:《中国出版》2007.12
厦门大学出版社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在强手如林的大学出版社中,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是厦大社二十多年来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充分发挥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厦门与台湾有“五缘”(血缘、地缘、文缘、商缘、法缘)的独有便利,在“台”字上做足文章,是厦大社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在大学出版社中形成了独具的特色,建社二十多年来已出版有关台湾研究的出版物三百多种,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独特的桥梁。
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精品力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门研究台湾的学术机构,是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厦大社发挥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出版的台湾研究图书包括台湾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文学等领域。该研究中心研究台湾历史的专家力量最为雄厚,出版研究台湾历史的学术专著也最多,学术水准很高。以此为龙头,带动有关台湾经济、政治、文化和文学的学术图书都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前沿性。台湾历史研究的《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台湾海疆史研究》等专著,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在史学界深得好评。这些历史专著,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社会是从大陆的移民到来后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大陆东南沿海民众大规模移居台湾,才造就当代的台湾社会。台湾经济曾一度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研究台湾经济不仅有其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厦大社出版的《台湾社会经济史研究》、《台湾战后经济分析》等一系列学术著作,不仅从历史的纵向上论述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证明台湾经济是属于大陆经济圈的区域经济,也从现实的经济状态分析其优劣得失,对大陆的经济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如研究台湾政治的《当代台湾政治研究》、研究台湾法律的《海峡两岸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研究台湾文学的《近20年台湾文学流脉》、《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与比较》等一批学术著作,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具有前沿性。前不久厦大社推出的“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系列图书,把台湾研究图书推向了一个多维的高度。台湾作为中国文化生态圈中的一个区域,其社会文化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打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
思想烙印。而这种思想烙印的传承不息,是经过长时段的文化传播及其变迁磨合的艰辛历程而锻成的。深层次地探索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变迁之路,对于进一步认识台湾与祖国的不可分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一大批高质量研究台湾的图书的出版,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意义。如《台湾海疆史研究》是作者长期研究台湾海疆史的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同类著作。该书利用档案史料,研究郑成功及康熙时代的历史,发掘不少前人未用过的史料,并且把这段历史与保卫边疆联系起来,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有关郑成功史事考订部分,台湾学者石万寿认为:“订正若干文献记载的错误,贡献甚大。”书中对钓鱼岛的研究也引起学界的重视,作者利用档案和外交文书等,说明姑米山为琉球西面界山,在它以西的钓鱼列岛是我国台湾的附属岛屿。这些研究成果,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具有现实意义。又如《台湾社会经济史研究》客观地论述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用历史事实说明了台湾社会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台湾经济是属于大陆经济圈的区域经济,有力地批驳了“文化台独”的种种谬论。它用专章论述大陆与台湾贸易的发展变化,用事实论证了台湾贸易离不开大陆,台湾与大陆的贸易互补性很强,即使在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采取了种种措施,也不能完全切断两岸民间传统贸易关系,这就有力地批驳了台湾贸易不属于大陆贸易圈的台独谬论。再如《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比较研究》充分论证了台湾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支脉,其产生与发展都与祖国的文学乃至社会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历史际遇、社会制度等的不同,两岸新文学又有相当差异,积累了各自的经验和教训。该书以著者发掘和搜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从宏观、理论视角系统地梳理萌芽于清末的百年来台湾新文学思潮脉络,着重探讨它与祖国大陆新文学的渊源关系,从而否定试图将台湾文学分割于中国文学之外的错误观点。同时对两岸新文学思潮加以比较,归纳出台湾新文学的特点,从二者的异同中总结涵括海峡两岸的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整体经验,弥补大陆的中国新文学史书写中因缺少台湾文学而造成的脉络中断、涵盖不全等缺陷。
发挥“五缘”优势放大品牌效应
厦门与台湾仅一水相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所谓“台语”就是厦门话。随着两岸民间经贸和学界交往日益频繁,厦大社在着力出版大陆专家学者的原创学术著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五缘”的优势,努力探索如何发挥双方的优势,从而放大“台”字出版物的品牌效应。
合作出版。台湾在企业管理方面有长处,也有写作实用图书经验丰富的一批学者,这批学者在厦门组成了一家“福友企管咨询公司”。经过双方多方切磋,厦大社认为大陆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图书虽然很多,但与台湾相比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别,且针对性也过于宽泛,所以决定出版一套《现代实用企业管理书系》,同时将这套书系定位在制造行业,由福友公司组稿,由厦大社编、审、校、印,然后双方共同发行。首先推出了两种书:《品质管理》和《管理技术》,定价分别是56元和72元。和同类书相比价格高出好几倍。虽然价格不菲,可是一进入图书市场就出现了热销现象。因为台湾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大陆作者不同,图书本身理念也较为先进,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很强,才会产生价格不菲却常销不衰的现象。这两种书的成功,大大鼓舞了我们与台湾合作出版的热情,每年都推出一批新选题,《现代实用企业管理书系》至今已出版了50多种图书,取得了很好的双效。
开发有台湾背景的作者群。台湾背景的作者,他们的作品的视角和大陆作者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通过本土化之后,必将给读者带来新的视野。比如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傅昆成,他原是台大的教授,还是台湾“立法院”的顾问。他受聘厦门大学之后,专注于海洋法律的研究,我们请他主编一套《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丛书》,至今已先后推出《海洋法专题研究》、《海洋法相关公约及中英文索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研究》三本专著。这些专著对相关部门有很强的参考使用价值。随着金门对大陆开放旅游,到金门旅游的大陆人士与日俱增。我们及时请台湾的有关人士编写了一本《金门斗阵行》(闽南语“结伴金门游”之意)的旅游图书,成为印量颇大的常销书。我们还利用我们的出版平台,为两岸学者共同研究创造条件。比如厦门大学法学院何立新教授在海商法研究方面取得不小成就,但如果要写《中国海商法》,没台湾的学者参与,将出现残缺现象。我们联系到台湾大学法律系系主任后,他愉快地表示愿意合作研究撰写。
加强对台引进和输出版权。经管类图书是厦大社的重点门类图书,厦大社在版权引进方面与台湾的五南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些引进版的图书丰富了厦大社的品牌图书。在版权输出方面厦大社也以台湾为主要目标。2007年10月在厦门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厦大社新推出的《中国稀见史料》(第一辑)共4l册,限印150套,每套定价3万元。台湾方面订购非常踊跃,在会上就成交了几十套。除了一般文史类图书外,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台湾方面对厦大社的法律图书也颇感兴趣。法律类图书也是厦大社的重点门类图书,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在这次交易会上,厦大社与台湾出版商签订了十几种司法类图书的版权交易意向书。
整合出版资源建设大型出版工程
在以“台”字当头打造特色的过程中,厦大社注意到必须有几项大的具有传世功能的出版工程,才能使特色立稳脚跟。此时,我们得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陈支平教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就是组织一个班子将大陆有关台湾的文献整理出版。这一想法经过多次探讨,我们觉得可以一边启动一边完善出版方案。
这一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文献委员会在台湾银行出资支持下,组织大批文史专家,经过近20年的努力,搜集编辑了大型《台湾文献丛刊》,共整理出版各种文献资料400余种。这套文献丛刊成为迄今为止研究台湾历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料,广为海内外研究者引用。大陆学者从事台湾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引用这套丛刊的资料,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台湾文献资料分存于海峡两岸,台湾整理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固然规模宏大,影响广泛,但是这套丛刊是不完备的。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完全处于隔绝状态,因此这套丛刊只能网罗台湾岛内的文献资料,而不能顾及台湾之外特别是大陆收藏的众多文献资料。大陆许多图书资料部门所收藏的有关台湾问题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亟待我们去搜集、整理和出版。更为突出的是,近年来由于台湾某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极力在台湾推行“文化台独”活动,在台湾历史的学术研究上蓄意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渊源联系,使得文献史料的整理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学术的研究日益出现了偏颇的“去中国化”的恶劣倾向。如果剔除《台湾文献丛刊》已经收入的文献和少量有明显差异的原稿本、传抄本之后,我们整理编辑一套《台湾文献汇刊》,这样就可以弥补台湾方面在文献史料建设上的不足。
最先计划一年出十几册,数年积累下来就很可观了。后来,我们想到与资金雄厚的出版单位共同出版,一次出齐编者已搜集到的5万页文献资料,皇皇百册鸿篇巨著,岂非出版界的一件盛事?九州出版社是国台办主办的出版社,他们承担着出版有关台湾的出版物的任务,如果能同他们合作出版,岂不是可以解决我们资金不足的顾虑?经商定,《台湾文献汇刊》(7辑100册)由我们两家出版社共同出版,厦大社负责编辑、排版,九州出版社负责印刷,双方共同发行。这一出版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大型历史文献《台湾文献汇刊》,经过编者十载整理之功,出版社三年的编辑努力,于2005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引起了海峡两岸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此次整理出版的《台湾文献汇刊》共七辑100册,收入珍贵文献资料近200种。这些文献资料,绝大多数是分藏于祖国大陆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散落于民间的孤本、珍本、抄本,也有一部分是近年在台湾、日本等地新发现的珍贵文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这些文献资料,为揭示台湾历史发展变迁,揭示两岸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关系,提供了最原始、最有力的证据。《台湾文献汇刊》的整理出版,弥补了台湾方面在文献史料建设上的不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成思危指出:这套《台湾文献汇刊》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推动有关台湾问题的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扎实厚重文化积累的形式,有力地揭露“台独”分子进行“文化台独”的图谋。《台湾文献汇刊》出版后成为胡锦涛主席访美时向耶鲁大学的赠书之一。
大型出版工程《台湾文献汇刊》的完成,使厦门大学出版社以“台”字当头的特色愈来愈鲜明。厦门大学出版社将继续以台湾问题研究为自己的出版重点,利用“五缘”优势,依托厦门大学雄厚的学术力量,使之成为台湾研究的出版重镇。
(作者系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来源:《中国出版》2007.1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