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企业管理图书:聚焦企业大鳄 从国外走向国内 - 出版动态(原隐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动态(原隐藏)
企业管理图书:聚焦企业大鳄 从国外走向国内
聚焦企业大鳄 从国外走向国内
2003-03-26 15:22:03 来源:
国内企业近年来所取得的长足发展无疑是有目共睹,特别是随着国内制造加工业的发展,使中国被盛誉为“世界工厂”,许多国内企业如海尔、联想、方正、TCL和娃哈哈等名字甚至连三岁孩童都耳熟能详。而从出版社近几年所出的企业管理方面图书来看,似乎也很乐意与这些大企业结下好姻缘,打着上述企业名字的图书争相出现在各零售卖场的书架上,大有与有关国外知名企业的图书一决雌雄之势。
国内名企入书来
海尔成为主打牌
据了解,在介绍国内知名企业为数不少的图书中,聚焦海尔的图书显然很值一提,仅现有品种就多达二十七八种,几乎独占半壁江山,还有不少出版社计划推出相关品种。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海尔物流创新模式——一流三网》、海南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海尔MBA丛书”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5月推出的《通用筹码与海尔策略——从杰克·韦尔奇到张瑞敏的管理思想传递》等,就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海尔的管理经验、营销政策、理念体制和企业文化。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有关海尔的此类图书中,对海尔的介绍最初只是全局性的泛论,但随着题材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呈现出发掘细分选题的态势。以企业管理出版社为例,据该社编辑部副主任闫书会介绍,该社于2001年4月推出的《海尔的策略:一个中国企业的成长》一书,只是全局性地分析了海尔的成长历程。该书获得良好市场反应后,该社便继续多层面地阐述海尔的发展经验,先后出版了《海尔的管理模式》、《海尔的企业战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海尔的营销策略》和《海尔的企业文化》等五种图书。
而此类图书的出版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图书,如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推出的《海尔在革自己的命》就是多媒体图书,作家出版社的《首席执行官》还被拍成了电影;另外如河北大学出版社“中外著名科技公司传记丛书”中的《解读海尔》,则采用传记而非经管书模式来介绍。
当然,除海尔外,出版社对国内其他知名企业也极为关注,并朝更加细分化方向发展,要么注重选取企业的某一方面重点分析,要么就是出版集各家之所长的企业丛书。如在单品种中,珠海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我是著名的失败者”——从脑黄金到脑白金》,就仅扣住史玉柱走出失败历程这一热点话题;而广州出版社今年3月出版的《科龙革命500天》,也只是讲述了科龙在进行自身改革的500天中发生的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的《科龙再造》也仅对科龙变局进行了总结和前瞻。而丛书如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的“中国领先企业金皮书’,就是选取各企业最具代表性的优势核心,包括海尔的创新管理、TCL的多元竞争、联想的核心经营、新巨人的崛起战略等多个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今年1月推出的“中国企业成长力丛书”也是如此,目前已出《战略德隆》和《华立突破》两种。
名企价值不菲
选题仍需拓展
据记者了解,出版商普遍看好此类图书的市场前景,他们认为人世后的国内企业很需要了解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道路,国内知名企业作为融先进理念于本国国情的良好典范,其成功经验更受国内读者青睐。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海南社北京琼版图书销售中心主任秦刚坦言“海尔MBA丛书’销售并不理想,从去年10月至今仅有近8000套的销量,但该社2001年3月出版的《海尔中国造》一发行,便在图书市场上引起不小震动,到2002年2月为止已重印7次之多,总发行量达6万册;企业管理社的《海尔的策略》自2001年4月发行至今也已有近5万册的销量;而2002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非常营销——娃哈哈:中国最成功的实战教案》一书,首印6万册迅速售空,加印3万册也即将告罄;民主与建设社的《通用筹码与海尔策略——从杰克·韦尔奇到张瑞敏的管理思想传递》至今也有3万册进帐。
无疑,对出版社而言,国内知名企业的价值和诱惑力从图书的销量可见一斑。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此类图书大都从正面来宣传企业的经验,特别是如《非常营销》、《联想为什么》、《海尔中国造》等由企业主动邀请作者了解企业并写成的图书,对企业决策失误等教训则涉及不足,而其他出版社自己策划组稿的作品则因无法了解许多机密性材料而无法作出太多判断。因此,此类国内企业丛书今后将向何处发展,是众多出版社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据业内人士分析,拓展选题范围是一个出路。如同仁堂等非制造行业企业的知名度并不低,且制造业中也正在涌现一大批新兴企业,对它们的介绍都可能成为市场的新卖点。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02年10月推出的《报业风云——南方都市报经营实录》就将目光投向了大众传媒。浙江人民社责任编辑丁瑞娟也向记者介绍,他们正将目光投向民营企业,今年4月将出版反映温州民营企业发展道路的《正态集团》一书。企业管理社也出版了《方太论剑》一书。
而选题继续细分也不失为一个计策。正如丁瑞娟所说,中国的优秀企业各有特色,好企业都有优势核心,浙江人民社关于娃哈哈营销战略的介绍只是他们出版计划中的一部分,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介绍万科的文化、海尔的理念等等不同企业的不同侧面。更值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如果能邀请如柳传志、张瑞敏等人亲自著书,其销量肯定不亚于上述图书,但关键是谁去挖、能否挖得来。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3月21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