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对大学专业类出版社“走出去”的思考 - 社长总编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长总编论坛
对大学专业类出版社“走出去”的思考
汪春林 宋俊果(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06-12 16:57:25 来源:《大学出版》2008年第2期(总第58期)
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是新闻出版总署一直推行的发展战略。在“金水桥计划”以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多项扶持措施的实施下,中国出版业基本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的顺差,这在最近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都得到明显体现。同时,输出的主要目的地从近汉文化的东南亚日韩地区扩展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以及黎巴嫩、越南、斯洛文尼亚、以色列、希腊、蒙古等小语种国家。
中国的版权贸易取得了量和质的双重进步。但是,从输出的品种和国内输出业务的出版社分析,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输出图书的品种中,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类、语言教学类、中国艺术类以及部分旅游类图书仍占很大比重,比如《京剧密码》《中华文明密码》《脱口说汉语》《新30天汉语通》《实用中医学》《太极拳》以及《鲁迅故事选》等,而科技类图书所占比重很小。输出业务较多的出版社也集中在北语、外文、外研以及其他少数社科或综合类出版社,科技专业类出版社除科学出版集团表现突出外,其他则凤毛麟角。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总体上还需要向海外学习,科技类图书“走出去”存在着更大的难度,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但是科学出版集团采取得力措施,成功地输出了《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专著丛书》《中国植物志》和《中国科学进展》等一批图书。这说明,经过认真研究、主动策划,即使是专业科技图书,也有“走出去”的光辉前景。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对大学专业类出版社“走出去”作些思考。
一、“走出去”对大学专业类出版社的发展意义重大
1.“走出去”是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出版社除具有一般出版社的文化传媒特征外,还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高等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根据国际上的惯例,研究型大学一般都设立自己的出版社。正是由于其承载着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的任务,故需要将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传播,这种传播不应局限于国内,拓广到世界层面上将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一个大学教授发表了影响因子很高的学术论文,是大学的荣誉,那如果大学教授系统性的学术专著被输出到海外出版发行,同样会为大学增色添彩。从广义上讲,大学出版社不仅要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还有义务将所属专业内所有的优秀成果在国内外进行传播。
2. 成功“走出去”能够有力地提升出版社的形象
要想建设一流的出版社,持续发展并形成品牌优势,大学专业类出版社必须具有精品意识,打造一定数量走向国际的标志性产品,从而在出版行业内、在学术专业领域奠定自己的地位。目前,中国的出版社在学术专业领域内的国际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去年,反刍动物营养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外专家多倾向于将论文集在其他国家出版,他们提到的有威利(Wiley)出版公司、诺丁汉大学出版社(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或瓦荷宁根学术出版社(Wageningen Academic Publisher),对于中国的出版社,他们的言语间却透露出了不信任(当然我们的解释和宣传最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威利公司规模大、声望高,作为选择固然可以理解,但诺丁汉大学出版社和瓦荷宁根学术出版社规模比中国的绝大多数出版社小得多,究其原因,后两家出版社动物科学类图书形成了品牌,盛誉国际。
如果中国的大学专业类出版社在国际上能够打造标志性的产品,在世界层面出版销售,则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学术地位将大幅度提升。
二、大学专业类出版社怎样成功“走出去”
前面提到,专业科技图书“走出去”的现状令人担忧,但决不意味着前景黯淡。既然有“动物营养”“肉类科学”等国际会议已经在中国召开,说明在某些领域中国学者及其学术水平在国际同行中已经得到认可并产生影响,也进一步说明大学专业类出版社如果采取得力的措施来发掘,定会有高端的专业出版物走向世界。
1.有计划、有意识地策划高水平的学术专著,作为“走出去”的后备产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走出去”必须具备“外向型”的适合国际需要的竞争产品,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应该是重要的选择。
(1)增加主动意识。从出版社层面上讲,将“走出去”作为战略来贯彻,在总体规划时应考虑策划出版一定比例的学术专著以备输出。应引导编辑增强主动意识,从思想上提高“走出去”的积极性。
(2)优化选题,培育作者。认真调查学科专业的进展,有意识地关注其发展动向,捕捉选题,进行论证优化。培育活跃在重点和前沿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作为作者,因势利导,动员其写作。
(3)制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目前部分大学类专业出版社因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专著的出版而转向策划教材。因此,出版社应该在政策和机制上扶持编辑策划学术专著类的图书,对于有前景的“外向型”选题给予重点出版工程立项以及书号等资源支持,并配置适当数额的出版基金。
2.定期遴选优秀教材,作为大学专业类出版社“走出去”的重要资源
教材是大学出版社经济支柱所在,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在打造教材方面都舍得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因此各自拥有所属专业的重要教材资源。应根据策划情况、发行效果、获奖记录以及广大读者在内容、体系上的反馈评价,定期分析论证,遴选优秀教材,力争输出到海外。
3.积极利用友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促进大学专业类出版社图书输出
在出版“外向型”的学术专著时,应积极申请基金资助,以降低操作成本。一方面基金的申请使专著在发行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出版,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申请都要经过专家的核查和评议,是内容的再锤炼过程,可以提高图书的档次,增加图书“走出去”的几率。参加政府组织的评奖也是不错的选择,获奖图书能够提高知名度,有利于图书“走出去”。
在输出版权时,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政策。例如我社精心策划的《透视中国农业2050》输出到韩国,我们为合作方申请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翻译,对方非常满意,表示愿意继续合作。
4.适当出版英文专著,解决“走出去”的语言障碍
出版英文专著,有助于将图书以产品形式输出到海外。例如,我们出版的英文版《蚯蚓》,在俄罗斯召开的专业会议上就有需求;前几年出版的《中兽医学》也曾经销售到英国,《世界长足虻科名录》已收到海外需求的信息。
5.适当引进,借船出海,以进带出
大学专业出版社能够利用学校的资源,对国际上前沿学科的发展保持一贯的敏锐性,因此在版权贸易的引进中一般比较活跃。但是应该注意,在引进的同时,学会以进带出,以资源换资源,以市场换市场。要把握机会,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国际知名出版集团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出版和发行能力、销售网络及各种现有平台进行合作出版。近几年我们已从国外著名专业出版公司如Blackwell,Elsevier,Schluter-sche,Woodhead等引进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食品科学方面的专业著作,在引进过程中不断学习他们先进的策划理念、营销方式及版权输出经验,目前正在探索共同策划合作出版的道路。大学专业出版社应尝试这一方式,提高自身“走出去”的能力。
6.培育优秀的版权经理人,加快大学专业出版社“走出去”的步伐
在讨论制约图书“走出去”的瓶颈时,我们经常会谈到中国出版界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熟悉国外企业经营方式的专门人才,简言之,我们缺乏高素质的版权经理人。
版权经理人在中国图书“走出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前面提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版权经理人需要慧眼找“米”,有了米,又要精心为“炊”,需要把图书推销出去,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版权经理人需要通晓语言,需要拥有出版、专业、法律和贸易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对于大学出版社,新一代版权经理的外语水平已经不是问题,大学专业社也有大部分版权经理人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但版权经理人自身的职业操守以及目前出版社对于版权经理人的管理机制亟需改善。
(1)版权经理人应提高职业操守。版权工作不论引进还是输出,往往给人一种煎熬的感觉,谈判、合同翻译、登记注册等琐碎事务异常辛苦。版权经理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脚踏实地,克服浮躁心理,不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提高,并及时将国际出版动态反馈给编辑,负责任地将自己出版社的图书介绍到海外。此外,诚信的作风对版权经理人至关重要,西方的版权经理人很重视这一点。但同样是西方公司,在中国办事处雇佣了中国员工,由于短期经济指标的驱使,在诚信上却坚守得不够好。
(2)出版社应重视版权工作,并为版权经理人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人员流动过快。在选择版权经理人时应慎重,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由于多数大学出版社以出版教材为主,教材编辑人员与版权人员的经济收入差距较大,也有些版权人员的职称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另外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要么没有专职的版权经理人,要么版权经理人流动过快。版权经理人是出版社对外的名片,一定程度上代表出版社的形象,因此要有一定的政策来培育。最近几年,北京版权局一直坚持对版权经理进行评优,并积极向国际推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出版社内部也应出台适当的鼓励政策,以培养优秀的版权经理人。
在出版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专业社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大学专业社必将在摸索与学习中不但“走出去”,而且会越走越好。
来源:《大学出版》2008年第2期(总第58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