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著名学者顾之京教授关于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答记者问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书评园地
著名学者顾之京教授关于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答记者问
宁可不作诗 不可没有诗心
陆 靖
2013-10-08 10:58:34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作者:
顾随 讲/叶嘉莹 笔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6-1

  先生终生尽瘁于教学工作,曾开设之课程,计有《诗经》、《楚辞》、《文选》、唐宋诗、词选、曲选、《文赋》、《论语》、《中庸》及中国文学批评等多种科目。在天津任教时又曾开有毛主席诗词、中国古典戏曲、中国小说史及佛典翻译文学等课。我之从先生受业,盖开始于1942年之秋季,当时甫升入辅大中文系二年级,先生来担任唐宋诗一课之教学。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词,然后却从未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我聆听羡季先生讲授古典诗词,前后曾有将近六年之久。关于先生讲课之详细内容,我多年来保存有笔记多册,现已请先生之幼女顾之京君代为誊录整理,编入先生之遗集,可供读者研读参考之用。

   ----- 摘自《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叶嘉莹之序言

  上海读本:您在回忆文章里提到,顾随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传授诗歌了,接受了最初的古典文学教育底子。能详细说说吗?

  顾之京(以下简称顾):我父亲刚会说话,祖父就教他念诗,教唐人五言绝句。当时一般农村里的孩子最初可能顶多是学些儿歌吧。而且祖父亲自教他认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祖父还常自己做字谜,这样既能加深对文字的印象,还很有趣味。记得父亲说过祖父编的一个字谜,说的是离骚的“骚”字,拆开是一个马字,一个蚤字,谜面是: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蹦,一个跑;一个吃人,一个吃草;一个可厌,一个真好。特别有意思。

  父亲10岁以前,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文已经读很多了,他到年纪很大了的时候,千字文还背得很熟。

  祖父的教育是很严格的国学传统教育,而且家教很严,文章不仅得会背,还要回讲,不好就要打。父亲有一个耳朵听力不好,就是祖父打的。这让父亲感受到很大压力。所以父亲后来对我们的学习完全没有给压力,他觉得小孩不应该被管得那么严;而且他喜欢运动,认为小孩子应该多有游戏的时间,小孩的学习应该在游戏中进行。这是父亲对祖父当年教育的反思。

  但另一方面,祖父也有很开明的教育和深沉的爱,父亲后来很好地吸收了祖父教育中正面的部分。祖父喜欢诗、喜欢小说,所以从不禁止父亲看小说。父亲十二、三岁以前,连中国古典小说里二、三流的作品,也都看遍了。有一阵子,祖父每天晚上给父亲讲小诗,弥补他不能去外婆家的遗憾,这段时光,也给父亲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对他来说,诗词创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上海读本:顾随先生从小就接受了古典诗词这条道路,他没有想过要从事其他的事吗?也没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

  顾:确切地说,父亲的职业是教书,而诗词创作则是他一生中从未离开过的爱好。他没想过自己还有其他的道路去选择。无论是从政还是接管家业,于他的个性都是不符合的。尤其是对从商,从小就没兴趣。

  他曾自嘲地说教书是 “每天都演着3、4个小时的单口相声”。当然,在身体极度疲惫时也后悔学无他长,但那都是一闪念的想法。

  对他来说,诗词创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他好像天生有诗词领悟的禀赋。如果单靠诗词就可以过日子的话,他可能就不教书了。

  上海读本:因为北京大学时任校长的眼光,顾随大学念的是英文系。为什么没有想过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继续研究外国文学?

  顾:上中学的时候,可能是曾祖父的意思,父亲曾经打算大学报考法科。但是一位中学老师说你不适合法科,你还是适合学国文。我们老家是河北清河县的,父亲很可能是清河县第一个出去念大学的。

  当时北大校长看到父亲的卷子后,觉得父亲国文成绩卓异,再读国文系,学业上恐没有突破,于是建议他学英文系。其实意思也是很明确的,希望他把英文作为国学研究的途径,是更好地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手段,而不是让他转向去学西洋文学。西洋文学不是他研究的目的。

  上世纪20年代,父亲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想改变生活状态,他说想去南方、或者不工作只从事创作,或者出国留学。但可能经济、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让他的出国念头一闪而过。家庭产业正走下坡路,当时曾祖父、祖父都在世,他们不会愿意让长孙飘洋过海。而且父亲早婚,20多岁就有2个女儿了,家庭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不过父亲曾经想学世界语,后来对俄语也有兴趣,法语也有点基础,对西洋文学也断断续续做过些翻译。父亲将近60岁时,还看英文原版的小说和诗歌。他在辅仁大学教书时,能和外国神父用流利的英语交流。国外的小说,他喜欢短篇的,比如莫泊桑、契诃夫。

  这几年,我还找到了他和朋友合作翻译的小泉八云的英文诗讲义。其中引诗的部分都是父亲翻译完成的,很接近中国新诗的语言,很美。父亲也曾经很想把《水浒传》翻译成英文的。

  父亲爱好广泛,这可能也是他学生多的原因

上海读本:顾随先生执教多年,除了大家现在比较熟知的叶嘉莹、周汝昌外,还有其他一些他自己认为很出色的、或者他很关心的弟子么?

  顾:确实,在父亲学生里,周汝昌与叶嘉莹先生更知名一些,他们两位写父亲的文章也比较多。父亲写给周汝昌的部分信件,曾经结集出版《顾随致周汝昌书》。叶嘉莹与父亲的故事,也出版过一本《顾随与叶嘉莹》。

  父亲爱好广泛,这可能也是他学生多的原因。他很多学生不仅是诗词界的,也有考古的,研究戏曲小说的。比如戏曲界专家、梵文专家吴晓铃。他是父亲在北京大学兼课时的学生。据吴回忆,当时他和另外两个同学到老师家做客,拿到父亲新印的作品《苦水作剧》。回家途中遇到大雨,衣服都淋湿了,但却把书藏在衣服里,一点没湿。他们因此还开玩笑说这是“得不偿失(湿)”。 20年后,吴晓铃又在书摊上看到了《苦水作剧》,重新买回来,又题了词。但那已经是悼念了,因为我父亲已在两年前去世。

  80年代我曾经对吴晓铃有个访问,他对父亲的讲课风采、学术研究道路说得头头是道,给我很多启发。

  史树青是叶嘉莹的同班同学,他是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他和父亲的交往,很多就是在文物碑帖方面的。父亲的《濡露词》印行就是史树青一手操办的。后来,他还把父亲临的褚遂良的碑帖也印了出来。

  还有叶嘉莹的另一位同学、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郭预衡。他回忆说,“别的老师是字典、是百科全书,但顾随老师本身就是诗”。他还告诉我,虽然我父亲过早去世是非常遗憾的事,但他也很庆幸先生逃过了文革的劫难,这是他在文革中惟一感到庆幸的事了。实际上,虽然文革时父亲已经去世。但是造反派还质问过郭,说“顾随是不是反对党,否则为什么一解放就生病了”,这是多么荒谬的攻击。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出版,见证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海读本: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整理您父亲的资料的?搜集资料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哪一部分?接下来还会有哪些著作出版?

  顾:我是从1980年开始才真正接触父亲的作品的。那时候要出一套《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父亲被列入名单中,因此出版方找到了我。刚开始我手头什么资料都没有,而且因为经历过文革,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避免谈到父亲。这时才开始收集父亲的资料,拜访父亲以前的朋友、学生。

  我整理父亲的资料也是一点点来的,1999年正式退休后,除了上选修课,我才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整理他的作品上了。另外,叶嘉莹先生1979年回国讲学,她就准备要出父亲的集子,也为此找了很多老师、同学。

  我特别想说的是,《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这本书的出版,真是可以见证这几十年来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当时叶嘉莹刚从加拿大回来,我们翻看她记录的父亲的讲课内容时,觉得很悬,很多话都不敢发表,恐怕不符合当时的要求。最后只能用摘语录的方式,摘了6、7万字,收在《顾随文集》的《驼庵诗话》里了。

  1990年后,叶嘉莹又把一些讲课笔记给了我,我又整理出十几万字,这时就可以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出版了。

  再后来,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全部的整理了。 2005年后,我就开始了关于父亲讲课笔记的全部整理。《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还只是叶嘉莹当年笔记中关于唐宋诗词的部分。估计最后的文字量不会少于七八十万字。大部分是诗词,从《诗经》讲到王国维,叶嘉莹为整本书取名叫《驼庵传诗录》。另外,还有讲《中庸》、《论语》、《文赋》、《文选》的内容,等等。

  另外,《顾随全集》也将出新的版本,从原先的四卷本扩充到十卷本。其中有他自己的创作、著述、讲录、书信日记,还有书法作品。

  不过也有很遗憾的事,有些作品明知道父亲写了,但找不到了。比如1948年底父亲写了《韵文常识》,后改名叫 《韵文普说》,可惜稿子找不到了。

  父亲非常喜欢李商隐,写了《夜漫漫斋说玉 生诗》。父亲还曾经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写下过非常详实的讲解,这些内容只在他学生的笔记中看到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没有了。很可能都是在文革中被冲击,遗失了。

  上海读本:您父亲有包括您在内的好几个女儿,有多少是追随他的足迹,也从事文学创作与教育事业的?

  顾:我父亲有6个女儿,只有我一个学文学的。其他有学美术的、小学教育的,学医的。父亲可能真因为是经过了五四运动的人,对我们的选择完全是不干涉的态度。

  我自己选择文学的初衷,也不是为了继承父亲的专长,只是爱好。我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幼儿师范,在北京教了三年幼儿园,做得挺出色的,圈内挺有名。后来国家鼓励考大学,我想如果大学再念学前教育就太重复了,而且我也喜欢文学,这才考的中文系。父亲在我做出抉择后,才显得特别高兴,说我要是再念学前教育,就屈才了。虽然我后来也没看出我有啥才了,哈哈。

  上海读本:您提到“父亲生前,我虽在大学中文系一读四年,却未曾真正承受过庭之训”,顾随先生在家里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

  顾:父亲一直觉得学习应该是愉快的事,不必搞得那么紧张。我和我的四姐、五姐都生在北京,上学没让他操一点心。我们家,“言传”是没有的,有的是“身教”。家庭气氛就是这样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儿的时候玩儿。

  我印象中父亲特别来教育我,只有两次。不是不记得其它的,是就只有那两次而已。一次是五年级暑假,我老去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家玩儿。在我回家时,父亲见到我,轻轻地说,“不要天天上别人家去玩”,就那么简单一句话,我立刻觉得很惭愧,就不再去了。还有一次我们学毛笔字,同学们用的是店里买的临字的仿影,父亲却是给我他自己写的《千字文》,他说纸店里卖的字不好,学那个,字就练坏了。

  我是1936年生的,1937年北平沦陷,父亲心情不好,所以对我们没有太多文学上的教导,常常听到他唉声叹气。但抗日胜利那年,他非常兴奋,给我们读沙俄的小说,读鲁迅的作品。记得是听过《狂人日记》后的几天,母亲做了条鱼端上饭桌,让父亲趁热吃。听了母亲这话,我瞪大了眼睛照着父亲读《狂人日记》时的声音对父亲说:“赶紧吃吧。 ”父亲的脸上浮过一丝会心笑意,也随着说:“赶紧吃吧。 ”弄得母亲好生奇怪。我从父亲的笑意里悟到一种爱抚和鼓励。长大之后,我曾想,我之喜好文学,父亲那时的微笑,对于我可能是他无意中播下的第一颗种子。

  父亲虽然避俗,但是也反对装腔作势的“雅”

  上海读本:顾随先生除了诗文,还有其他爱好吗?

  顾:父亲上了北大后,喜欢看小说、听京戏、打麻将、打乒乓。他打麻将,不问输赢,而是为了做出一副“又好又美”的牌。也是抗日胜利时,他高兴得跟我们打麻将,我们不管什么牌都抢着和,而他还在那精心地做牌,结果他牌一推,说不玩了。溜达一圈回来,他神秘兮兮地吓唬我们说,别打了,抓赌的来了!可见他那时心情有多好。

  他平常也爱讲笑话,不过传统相声他不爱听,觉得那都是耍嘴皮子。1949年后,他喜欢听马三立的相声。父亲生活上是很有情趣的。他常说,幽默有三种,讽刺的、爱抚的,智慧的。他讲课时提到过一副对子: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其实就是把 “柴、出、烟、多”四个字拆开了,对成工整的对子。但父亲觉得无趣,纯是“玩字”。他说还不如他看到的乡村小酒肆的对子有趣:进得店来三杯醉也,出了门去一路歪邪”(“邪”通“斜”)。 《水浒》里的“三碗不过冈”是霸气,而这个小酒肆的对子是有生活情趣。

  所以,父亲虽然避俗,但是也反对装腔作势的“雅”。

  与冯至约定,一个不作新诗,一个不作旧诗

  上海读本:顾随一生最好的朋友是否就是冯至?能谈谈他们俩的友谊吗?

  顾:父亲和冯至的关系一直非常好。他们要好到经济上常不分彼此,互相接济,跟亲兄弟一样。他们俩之间有个小故事:他们年轻时在山东,相约一个不作新诗,一个不作旧诗。后来果然父亲就基本不作新诗了。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是我叔叔的学生,所以也跟我们相熟。父亲晚年跟他提起这件事,欧阳中石开玩笑说,哎呀,您二位这么一约定,我们大家都歇着去算了!

  巧合的是,我父亲和冯至都没有儿子,父亲有6个女儿,冯至是2个女儿。他们都常说,女儿和儿子是一样的。而且,在给女儿取名字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摒弃了族谱中的字,双双冲破了旧传统。

  1953年,北京图书馆举办纪念杜甫的报告会,冯至讲演,特别请父亲去讲如何朗诵杜诗。父亲在辅仁大学教书时,也专门请冯至去讲诗人里尔克。这是他们两次联袂登台,算是一段佳话。

  我还记得,父亲跟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杨晦也是至交。 1958年,杨晦到南开大学讲学,两位老朋友共进晚餐,还喝了点红酒,彻夜谈心,最重要的就是两句话,“当年的老友大半健在,57年反右有幸都没有成为右派”。这是父亲晚年惟一一次与老友吃饭谈心了。

  上海读本:据说顾随对鲁迅和周作人都有过接触,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能具体谈谈吗?

  顾:父亲跟鲁迅没有直接的交往,但他无论在思想、创作还是翻译方面,都非常佩服鲁迅。他对鲁迅的敬佩,在文章中是随处可见的。他1947、1948年在中法大学兼课,三次讲演都以鲁迅为题。

  和周作人的关系则亲近很多。周作人是父亲的老师,但他们的关系更像非常随便的朋友。父亲曾经请周作人来家吃猪头肉,可能周作人是很喜欢吃猪头肉的。周还在文章中写过这事儿,说“早起吃茶看报了,出门赶去吃猪头”。

  现在看父亲与周作人的通信里,父亲也谈学问,向周作人请教,但也有不少闲话家常,这跟父亲同别的老师的关系是不同的。

  周作人后来因为汉奸罪受审时,父亲还单独出具过证明,证实当年辅仁大学有几个教授被日本宪兵抓走,是周作人作保释放的。这个证明后来也被法庭采纳了。

  不过虽然关系如此亲密,父亲倒不十分欣赏周作人的散文,觉得太松散琐碎,没有力量;反倒很赞赏周作人的诗,著文说那是真正的诗。

  父亲说,“宁可不作诗,不可没有诗心”

  上海读本:顾随先生谈诗论词时常常提到“感发”和“诗心”,能具体讲讲这两个词的意思么?

  顾:“感发”这个词到底怎么讲,我觉得不好说。梁文道有篇文章里提到父亲说的“感发”一词,说就是“有感而发”。这可能是最简单、最通俗的解释。“感”和“发”这两个字本身就有好多解释。这其中最基础的,应该是指“感觉”,作诗的人要有感觉,读诗的人也要有感觉。再有感知、感悟,然后有发现、启发……

  父亲认为人和诗都是活的,有生命的。他从来不把诗当作死的对象,诗也向我们发出很多讯息,这样古代的作品与现代的读者间才有交流。人对诗、诗对人,是双方面的感发。

  在父亲眼中,诗心,首先就是“真心”。父亲常在课堂上讲,“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这句,很真实,比那些假文酸醋的文字强,“真小人强过伪君子”。他还说,“宁可不作诗,不可没有诗心”,就是不可以没有一颗真诚的心。

  另外一点,诗心,就是一颗审美的心。父亲曾写道,“喝不为解渴的茶,吃不为充饥的糖果,凡此多种不必需的东西,就是诗心”。这就是说审美之心。他认为,只有必需,没有多余,那就不是人的生活,是动物的生活了。内心里除了生活的必需外,要有敷裕、有余裕,才能有诗。这样生活才更丰富、更有力量,诗也因此而存在。

  上海读本:您觉得在顾随先生眼中,一位好诗人、一首好诗、一首好词的标杆是什么?

  顾:他认为什么是好诗呢?我觉得他对一切学问强调的都是“生命、生活”,必须要和人的生命、生活发生关系。这是他对诗歌评价时的一个标杆,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

  另外,诗歌必须要“真”,情感上必须是真实的,诚挚的。他讨厌一切装腔作势、吟风弄月的不真实。

  还有一个是“美”。他说,文学作品要有物外之言,就是文章美,也就是诗的美。

  简单地说就是这三方面,内容上要和生命、生活发生关系,情感上要真实,艺术上要美。这样的作品,读者才能感、才能发。

  上海读本:您提到好诗的三个标准:内容上要和生命、生活发生关系,情感上要真实,艺术上要美。能否各举几个例子?

  顾:比如:屈原的《离骚》,曹操的《观沧海》、《苦寒行》,陶渊明的 《饮酒》、《归园田居》,杜甫《北征》、《绝句》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上海读本:顾随在课堂上说,“中国诗向来不重思想,故多抒情诗。且吾国人对人生入得甚浅,而思想必基于人生。……吾国诗人亦未尝不自人生出发,只入得不深,感得不切,说得不明”。 “中国民族性若谓之重实际,而不及西洋人深,人生色彩不浓厚。中国作家不及西欧作家之能还人以人性,抓不到人生深处。若谓之富于幻想,又无但丁《神曲》及象征、浪漫的作品,而中国人若"玄"起来,西洋人不懂”。他虽然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但对中国诗的评价却很中肯客观?

  顾:是的,虽然是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父亲也不是一味都说好话的,对诗人们是有批评的,可能也就对陶渊明的批评比较少。他也会说李白有时爱说大话,不真诚。

  上海读本:您觉得您父亲比较欣赏的古代诗人有哪几个,以及他比较欣赏的诗?

  顾:诗歌只要是能够做到内容上和生命、生活发生关系,情感上真实,艺术有美感,他都会比较欣赏,而不是在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名气大小。比如晚唐诗人韩,父亲对他的个别作品甚至是个别诗句评价也很高。他比较欣赏的大家有曹操、陶渊明、杜甫、辛弃疾。

  至于说他比较欣赏的诗歌作品,参看“感发”一书中的讲述,读者自能发现。

  “跑野马”的讲课风格也曾遭质疑

  上海读本:顾随在讲课时很少解释诗词的具体含义,而大多是对诗人和词句的点评。看似散漫的讲课风格背后,其实讲述的是他的文学观、人生观甚至价值观。这样的讲课风格,据说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顾:父亲的讲课是很受欢迎的。他1926年到1929年在天津女师任教,就跟女学生们讲鲁迅,讲北欧、日本的进步作品。那时的学生回忆,当时老师跟她们说,一个妇女要在社会上立足,娜拉的路不能走,子君的路也不能走,一定要首先在经济上独立。这对女学生们影响很大,后来很多都出来加入革命了。其中就有《八女投江》的编剧颜一烟。

  上海读本:这种“跑野马”似的讲课风格,曾经遭到过质疑,是怎么样的质疑?这种质疑声是否带来压力和冲击?

  顾:我觉得父亲40年代在北京,是达到了学术和授课生涯的高峰了。但当时也有学生接受不了,有的只是听热闹,听父亲讲军阀的笑话、民间的笑话等等。还有的学生觉得这个老师说话没边儿。

  父亲曾经写了首伤感的 《临江仙》,感叹自己以前文思如泉涌,但后来却写不出好词来。当时有的学生就看出了深意,知道父亲是在暗喻日本入侵后,中国山河破碎,他再也写不出好东西来了。但有的学生只觉得这是小情小调小伤感。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也要看各人的感悟。

  1957、1958年的时候,学校也有人贴父亲的大字报,说他讲的内容,是“摆破烂儿摊”。学校也明确跟他谈话,说他政治立场没问题,但讲课、做人都太自由主义了,太随便。后来父亲讲课不得不收敛很多,没有“跑野马”的风采了。

  上海读本:顾随对中国人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有 “中国人原是谦逊,再一退安分守己,再一退自私自利,再一退腐败灭亡了”这样的感慨,是否也跟中国当时的时局有关?顾随先生在教书之余,也没有忘记担忧中国,反思中国。

  顾:那个肯定是跟当时的时局有关的,是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中国人、中华民族奋起的意思。 (摘自:解放网-《新闻晚报》 2013-09-27)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顾随课堂: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讲课时像禅宗说禅 (2013.06.06 14:47:25)
  •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2013.05.31 16:06:29)
  • 讲堂上的“师尊”---《顾随诗词讲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06.09 15:24:17)
  • 讲堂上的“师尊”---《顾随诗词讲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06.01 15:52:57)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