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出版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作为传统出版业的高校学报正在逐渐失去读者,失去市场。通过分析高校出版发展的现状,指出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最后给出了高校出版应对新的发展形式可以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报;期刊出版;发展
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不断变化、阅读载体不断更新,读者对阅读的需求也在与时俱进。在当前中美军大国冲突的背景下,美国捍然采取驱逐中国留学生、关闭“孔子学院”,限制我国高等院校学术交流等政策,使中美文化与科技交流面临严重危机。高校学报出版必须改变传统出版方式,加快出版业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发展,助力出版业改革转型,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贡献新的力量。
一、当前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读者出版集团并指出,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谋大事、解难题,挺拔出版主业、助力书香社会建设、做大多元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活力”[1],有力推动了大学出版社各项工作实现新的发展。为提高办刊质量,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提供了行动指南。然而2020年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爆发,在疫情的冲击之下,虽然全国各大学出版社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通过线上阅读、平台直播、开辟网上销售渠道等活动开展自救,但仍有很多高校学报出版社举步维艰,运营困难。不仅是国内,在全球经济衰退大背景下,国际上许多知名高校出版社出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局。危机中也有机遇。疫情对传统出版业带来了严重冲击的同时,也给被互联网打压的高校出版社迎来了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高校学报出版必须着眼长远,加快变革,一方面要紧盯当前,积极调整出版策略,应对疫情下市场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冲击影响,谋求大学出版社发展新出路,努力在出版业寒冬中寻找一线光明。
二、高校学报出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疫情之下,面临市场淘汰的生存挑战
自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广电总局)为促进频率频道及出版业精简精办和高质量发展,先后批准撤销了7套电视频道和1套广播频率,停刊杂志报纸近百本(份)。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书店因疫情影响,线下业务销售量较往年下滑近70%,就连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也因疫情原因而被迫改为线上活动,对出版机构造成沉重打击[3]。为促进出版机构资源整合,部分高校学报出版社积极调整办刊策略,纷纷开展线下阅读活动,转战“云阅读”“阅读直播”等线上活动。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仍将持续数年,高校学报如何吸引读者群,提高刊物销售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数字化出版,带来读者群体流失的风险
互联网与出版社的市场争夺战,已持续数年。为对抗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颠覆”与“封杀”,留住读者群体,高校学报出版也积极调整商业运作模式,但仍难以挽救高校学报出版的颓势,纸质刊物日渐式微已成为不辩的事实。随着“互联网+作者”的新出版模式出现,传统出版刊物的商业运营模式面临彻底分化与淘汰的风险。据统计,2020年,电子图书销售份额占到了出版业市场的70%以上,如起点中文网、17K中文网等大型互联网出版网站,不仅创立了原创文学领导品牌,而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子书创作、培养与销售出版机制而言,其VIP读者群体均超过1 000万。互联网电子书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体,不仅在费用成本上更加低廉,版面设计更加新颖,而且更符合青年读者的心理喜好。市场是无情的,高校学报出版如若失去读者群体,则意味着失去生存的土壤。
(三)大数据时代,引发阅读方式的新革命
2010年,谷歌首次推出图书数据库,从该库中,用户可以随意从1500年前到今年之间出版的各类图书的5000亿个单词,以及单词历年来的使用频率情况。该事件标志着将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应用于人文学科,转变为某种可以测量的半公开的行为,以此实行“个性化”的“私人阅读订制”时代正式来临。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出版社可根据网上数据,对畅销图书的更新与连载进行人物角色设计和情节线索跟踪,并通过大数据及时调整故事情节发展,迎合大众口味,提升图书销售量。大数据成功运用于出版业,使“流量”垄断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数据”霸权必然对传统图书创作与出版业产生严重冲击。大学出版社若不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市场变化,未来将面临被“技术碾压”,甚至挤出市场的风险。
三、对策措施
(一)发挥品牌优势,突出特色化出版
一是思路上瞄准“新”的方向。要树立新视野、新视角、新思维,从出版单位转型、出版内容变化、数字印刷应用、电子书发展、4G网络、新技术、数字终端等多个方面分析高校学报出版面临的发展形势,运用新媒体理念思路,实现多元、开放、快速、专业的目标,进而探索出一条“多源融合”的路子。要注重新旧媒体相结合,拓展读者阅读渠道,应从读者群体的角度,创新出版策略,提高期刊质量水平,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提升品质、传播力与影响力。在高校学报期刊封面、中封设立宣传栏目,发布高校党建工作、发展建设、法规政策等信息,推介名家作品和优质书籍,丰富高校学报的出版形式,扩大宣传范围。
二是内容上紧盯“特”字用力。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均在“学习强国号”上线,并开设有“文学课”、“赏读”、“书评”、“有聊”“党建风采”等栏目,通过加入优质书评文章,极大丰富了出版物的形式。高校学报出版应主动在“特”字上下功夫,紧盯“特”字用力,如根据大学职能、主研方向、读者群体、时政热点等调整刊物出版方向,以用户为中心推进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结合,形成纸质、数字、活动于一体的出版服务体系。在严格把关、完善制度的前提下,创新高校学报出版的思路,可利用新媒体开展“读者——读书”活动,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模式,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阅读对自己的促进作用,提升高校学报对读者的吸引力。
三是传播上着眼“精”字为先。2020年,中国首家数字出版社落户浙江杭州,该基地是中国首家无线内容生产基地,相当于一个数字出版社,出版的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达给读者。高校学报出版应秉承精细化出版的理念,借助相关出版平台,整合和原创文化精品,打造年轻读者的阅读福地,助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借鉴欧美国家快餐行业“不下车订餐”的思路,缩小实体店规模,提供精准服务,比如,开设主题书店、二手书店、热门门店以及上门送书等,尽可能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从疫情防控角度出发,对图书馆、书店高校学报刊物进行细化分类,缩短读者选择时间。同时,要把好选材关、指导关、质量关,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在刊物质量上力求精益求精,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二)紧跟读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互联网读者用户越来越“挑剔”的今天,读者可选择面也更为广泛。高校学报出版在产品内容、形式、管理、互动上应进一步提升的质量,拓展空间,不断创新,丰富产品种类,才能站稳高校教育的主战场,让各种新媒体传播“以我为主,围着我转”。 针对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众多官方媒体都利用互联网建立了网络、手机客户端、APP软件的现状,大学高校出版也应主动适应出版业发展趋势,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学习强国号、喜马拉雅号等开展线上活动,推出线上电子书、听书、音视频产品,将多维度的阅读内容提供给读者。同时,大学出版社应顺应“流量”时代发展,开展好线上平台服务,如鼓励作者、编辑走进抖音、快手直播间,运用社交平台、电商直播、新媒体运营等技巧,通过在线问答、作品交流、留言互动等形式,设立“推送”“点赞”“打赏”等功能,拉近作者、编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内容—形式—渠道—互动”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实现从“内容的生产” 到“内容的管理”的转变。
二是针对信息时代 “网”的特点,调整办刊思路。任何刊物都不能做无根之木。在与读者群体的交流中,笔者经常听到“期刊这些东西有人爱看吗”这样的疑虑,如何让高校学报出版物做到“读者喜闻乐见”,必须从青年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首先,应加强出版物市场调研。结合院校文化主题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读者群体对高校学报期刊内容与创新工作的意见需求,让更多读者参与到办刊中来。其次,在内容上与形式上,应关注出版业数字化趋势,从技术的角度出发,突破传统刊物传递信息的单一性,提升高校学报出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的多样性,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式,为大学出版社增加营收的同时,还可使大学出版社更接地气,积攒人气。
三是针对后疫情时代“控”的特点,提供便捷服务。以年度重大出版业活动为契机,聚合高校学报出版资源,开展业务学习交流、大型推荐读书活动,扩大高校学报的知名度,产生“溢价效应”,破解出版业社会曝光度不足、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在法规政策上,高校学报出版应当对开设网上客户端、APP、公众号进行政策“松梆”,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保密政策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学报出版推出数字期刊,提升线上竞争力。加大高校学报法律维权力度,从保护作者及大学出版社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学报的复制、下载和传播予以保护,比如限制百度、道客巴巴等网站随意使用高校学报出版物,对相关网站利用高校学报出版物获得的营收进行追偿。根据疫情动态,与政府机关、居民社区、相关院校、新华书店加强合作,在相关单位建立读书角、文化驿站,为疫情下读者提供便利的阅读服务。
(三)聚合多方资源,加快融合化发展
一是明确出版战略,提升报刊管理能力。2019年7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5],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校园智慧书店”,为大学出版社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学报出版应当立足新媒体环境氛围,从推动科技发展、服务高等教育、提高软实力的高度,精心谋划出版战略,着眼长远立体推进高校学报出版改革发展。针对高校学报出版工作环节的变革、出版形态的融合与发展、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从宏观层面,优化产业链格局,凝聚广大用户资源,积极应对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管理带来的挑战。要树立品牌意识,根据高校学报出版的自身优势,更新出版理念,加快资源整合,助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转型,增强高校学报出版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二是借鉴先进经验,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突破9亿,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阅读的用户已超过5亿人。为满足当下读者网上阅读需求,高校学报出版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内读书活动,引导读者“好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结合数字阅读产品的特性,整合大学出版社各方优质资源,突出实用性、专业性和先进性,制作、生产出可以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数字阅读产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借鉴浙江杭州良渚的虫洞空间图书馆营销理念,推动高校学报出版进驻街区书店、胶囊书店,把高校学报出版推送到网红书店和打卡热点,迎合年青年读者的个性。
三是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出版策略。今年,“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在海内外出版了6年,并在海内外多家知名网站建立线上业务,其中当当网在售的图书涉及出版社163家,不仅线上与线下均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也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4]。高校学报出版应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积极与网络平台开展合作,面向大屏(电视),小屏(手机),走出全媒体传播生产运营的新路子。针对疫情之下读者群体阅读方式的变化,主动运用数字技术,及时传递各种信息,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学出版社应深刻把握新传媒变革的发展趋势,主动运用数字技术,及时传递各种信息、技术与声音,吸引关注和“圈纷”。同时,应以内容更加权威、形式更加多样、刷新更加迅速为已任,传承精神文化,提升办刊水平,向读者及用户提升高质量的刊物与服务,助力高校建设协调、高速发展。
四、结语
在当前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出版业面临发展困境的背景下,应深入思考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重新建立新的高校学报出版秩序与标准,积极应对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市场波动与影响,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特色化、融合化发展,助力高校建设发展。高校学报出版应紧跟时事政治、出版市场变化,加强期刊出版与运营管理,提升特色化,精品化,专业化水平,全力打造高质量文化产品。
来源:空军航空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