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期刊编辑的文化担当 - 出版人的文化担当与责任使命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人的文化担当与责任使命
“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期刊编辑的文化担当
李娜(陕西师大出版总社
2020-11-11 12:53:33  来源: 
 

  摘要:“后疫情”时代,观照基础教育期刊编辑文化担当之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文化担当建构之策,是构建基础教育期刊优化发展实践路径的根本之道,也是教育出版融合转型的重要方面。对此,可以方向引领夯实编辑思想根基,以术业追求激励编辑打好文化素养底色,以专业实践推动编辑坚守出版使命。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编辑;文化使命;路径

  一、研究背景

  教育期刊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教育信息、引导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截至2020年8月,中国知网(CNKI)共收录中文教育类期刊和社会综合期刊2296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期刊795种,远超高等教育类(134种)、职业教育类(70种)、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类(40种)期刊收录数目。可见,基础教育期刊是教育期刊阵营的中坚力量,办好基础教育期刊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基础教育教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一场疫情,推动了学校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也为基础教育期刊出版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平稳向好,学校教育教学开始走上正轨。然而,在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布局“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出版的未来方向,引领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者、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实践,以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国家教育现代化,彰显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与人文本质,就成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本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期刊方阵,8科22种期刊的出版实践试探讨之。

  二、“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期刊编辑担当文化使命的应有之义

  传播学者怀特在《把关人:新闻选择的案例研究》一文中认为,刊载哪些稿件,取决于编辑的主观感受,把关人的价值取向是其作出信息选择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期刊编辑的文化担当就是从期刊编辑角色本质上窥探其文化自觉与文化使命感。而文化自觉与文化使命感,是促动编辑职业革新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出版业的革新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出版业传播知识、传承文明、以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仍然肩负着传播基础教育改革理论、推动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即破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焦点问题,展示基础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脉络与实践走向,为基础教育不断推出一流水平的观点、思路、方法、实例及系统解决方案。“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期刊编辑文化担当之义应比之前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更基本:提供资源开放的教育知识服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崭新时期,历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重要阶段。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一路走来,基础教育期刊编辑在国家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信息、传播教育文化知识、启迪教育发展思想的重任。进入新时代,出版产业的融合转型以数字化为先导,反映在基础教育期刊出版领域,体现为教育知识服务的如火如荼。在“后疫情”时代,在危机中发掘教育期刊出版新机,我们应首先布局资源开放的教育知识服务体系。即通过专业化、引领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构建需求精准、内容高效、互动便捷的知识服务体系。对此,基础教育期刊编辑应清醒地认识到疫情对教育出版产业由内而外的全面、深刻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从审、编、校、销等全方位的变革中探寻优化教育知识服务体系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受众需求的表达方式、传播形态,实现教育期刊的定位、功能与担当。

  2.更深沉:促进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是一对矛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处理,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教育理论源于教学实践,离开教学实践的理论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任何教育实践都必须有教育理论的引领、指导,脱离教育理论的实践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映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一线教师及教研员多从教育教学现状出发,对课堂教学情状进行现象性描述,缺乏理论层级的提升与学术研究的深化;高校基础教育研究者又多从理论话题探讨入手,在实践指导上缺乏新鲜且有效的例证,无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精准、操作性强的指导。在种情势下,基础教育期刊编辑把关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后疫情”时代,为服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育教学,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转向内含的仍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要更突出智能时代的特点,更有利于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教育教学,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更加凸显。

  3.更持久: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自主进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的内生性需求和外显性要求。无论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在学校或教研机构推动实施层面,教师队伍建设始终都是基础性战略工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新鲜而持久的力量。“后疫情”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这成为摆在很多教师尤其是年长教师面前的重大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基础教育期刊的引领、帮助与推动。教师专业素养进阶,除了外力推动外,自我内驱力是根本动因。通过基础教育期刊的媒介引领功能,促动教师专业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从源头上帮助教师会教学、教好学,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根本之道。为此,基础教育期刊编辑理应堪当大任,为教师提供系统性、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逻辑性专业知识,以充盈教师学研生活,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育人格、拓展教育视野,提供专业、集成、优质、高效的内容服务。

  三、“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期刊编辑提升文化担当的现实路径

  教育期刊编辑在教育文化活动中处于独特地位,担负着选择、 加工、 优化和输出教育文化信息的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后疫情”时代,只有提升基础教育期刊编辑文化担当使命,使其具备心怀国家、热爱教育的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追求,才能实现基础教育期刊服务教育现代化、助力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功能。

  1.方向引领:以新时代出版与教育理念夯实思想根基

  在我国,期刊是精神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是其第一属性。2018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对此,广大期刊编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观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

  在“后疫情”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期刊编辑处于大众传播的“守门员”位置,必须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以筑牢思想根基。一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宗旨和办刊导向,时刻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向,熟悉出版法律法规。三是放眼长远、系统总结,以精准教育知识服务为“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抗疫与教育教学实践发展提供动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拥有全国学科种类最全的基础教育期刊方阵,8科19种(2020年7月起,扩容至8科22种)期刊有着近50年的办刊历史。长久以来,“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期刊全体编辑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弦,不断提升出版胜任力,推动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始终把推出优秀出版物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坚守核心价值,保持文化自觉。疫情期间,8科19种期刊,系统推出抗疫选题,第一时间为中学各学科教师提振抗疫信心、科普疫情知识、实施线上教学提供了优质内容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8科22种期刊坚持“一刊引领、专业开发、综合发展”的方向,通过扩容增版、线上培训、融合出版等方式,不断放大集群效应,更好地满足广大用户需求。

  2.术业惟精:以终身学习打好文化素养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才能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有学者研究指出,从历史源流上看,“编辑本身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工匠活动,它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匠心和行业精神”。 “编辑应该既是懂行、在行的专家,又是视野开阔的、多闻博实的杂家”。

  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出版的新方向必是知识服务融合发展的大考场。作为把关人的基础教育期刊编辑,更需在技术与出版融合新知识的不断冲击下,始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以久久为功的持续行动力锻造自身综合素养。其一,必须把淬炼编辑出版能力作为基本功,不断提高基于出版融合发展的综合编辑素养。其二,了解传播规律,树立“内容为王”意识,提升新媒介素养与数字化编校能力,做好传统出版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推动教育“云出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平台的深度融合。其三,必须广泛涉猎相关人文科学、教育科学、出版传播经典著作,不断厚植人文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以科学、精准地把握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通过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以“自我加压、内外兼修”为学习要求,以“学习积淀、创新创造”为着力方向,要求编辑在语言文字素养、出版传媒素养、经营管理素养、人文底蕴素养、数字技术素养方面不断自我提升,以人才综合素养提升为要义的编辑团队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2020年,总社“首阳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教育融合出版项目持续推进,围绕学科教学热点策划纸质图书、融媒体在线课程、学科大赛、线上线下研讨会、多媒体视频产品等多个子项目,实现了以项目带动融合编辑人才培养、加快融合出版转型的新局面。

  3.理实结合:以编辑出版实践落实文化担当使命

  “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期刊出版的战略布局,必须及时总结应对疫情冲击的教育发展经验,找准教育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精确着力点,构建基础教育期刊落实知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对此,基础教育期刊编辑必须强化出版专业实践,策划优质选题、编辑优秀文章、提供精准服务,才能引起广大一线教师和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共鸣与认同,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落实文化担当使命。首先,编辑必须树立教育问题研究意识,努力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积极关注并参与相关教育研究,广泛了解和吸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观点,策划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选题。其次,要为作者热情服务,既要同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又要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搭建编读作互动的友谊之桥。再次,要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以提升教师学科教育教学胜任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从学科内生与教育外生视角网罗适应教师自主学习与专业成长的深厚力量并转化为优质选题,为学科教育教学提供有纵深历史感、有宽厚时代感、有高远价值感的内容参考。“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期刊通过与学校、教研机构的横向课题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通过教育培训、教研论文写作研修班、基础教育论文与图书融合出版等方式,与全国有实力的教研机构和知名中学开展战略合作。这些出版专业化实践,是编辑落实勇担文化使命的生动体现。

  “后疫情”时代,出版产业的新变革、用户需求的新变化、教育教学的新需求,都在促动基础教育期刊编辑自觉担当文化使命。在大数据、云计算、5G、AR/VR/MR应用、人工智能,以及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复杂媒介生态下,编辑的文化担当会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内容,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

来源: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