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弘扬出版群体“工匠精神”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 出版人的文化担当与责任使命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人的文化担当与责任使命
弘扬出版群体“工匠精神”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吴凯(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米加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11-11 14:39:31  来源: 
 

  摘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重要讲话。随后,从2017年到2019年连续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表明,培育“工匠精神”已经上升为国家意识和全民共识。本文提出培育出版群体“工匠精神”,并从体制机制、产品数量、产品结构、市场占有率、服务体系、数字出版、资源建设、社会影响等维度探讨了如何培育出版群体“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编辑出版;群体;“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年来,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越来越多,无论是教育、医疗卫生行业还是制造业,都强调弘扬工匠精神,从众多学者的论述中,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二是严谨规范,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确保产品质量。三是不忘初心,专注自身领域,追求塑造精品。四是爱岗敬业,日复一日地坚守,不改初心地追求精品。五是,守正创新。弘扬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学习,锐意改革,更新知识,勇于创新,增强业务能力,在实践中摸索多元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的精细研磨,打造出行业内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工匠精神是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动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试图靠先进的制造技术引领世界潮流。其次,日本提出“人无我有,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试图把精细研磨做到世界第一。

  在我国,自古就不缺少优秀的工匠,各行各业都闪烁着工匠精神的光芒。上至商汤时期,有“烹调之圣”美称的伊尹,由烹饪悟出治国之道,老子《道德经》所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由此而来;春秋时期,有制造云梯、石磨、卷尺等大量工具被称为木匠鼻祖的鲁班;《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等,一直到201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国工匠》节目中,讲述了管延安、周东红、宁允展、胡双钱等人匠心筑梦的故事。正是这些平凡的人,日复一日地坚守,不改初心地追求精品,细致认真的“较真劲”才使得绵延千年的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开启“中国精造”时代。

  二、编辑出版与“工匠精神”关系源远流长

  出版业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源远流长。编辑工作需要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细致认真的工作习惯,这与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内涵相吻合。最早在《论衡•量知》中记载,“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由此可知编辑和工匠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联系,中国古代编辑也被称之为“编书匠”。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从不缺少优秀的“编辑”。春秋时期的孔子编纂的“六经”,被后世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有“一字千金”的美谈;西汉司马迁编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世界历史之父”;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无论是在史学还是编辑学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近现代出版界工匠精神的代表层出不穷。如穷尽毕生精力专注于《辞通》《二十五史》《明史》等整理与出版的周振甫,他在编辑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书稿时,提出了修改意见万余条,因此与钱钟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出版后,钱钟书亲笔赠言周振甫:“此作蒙振甫兄雠勘,得免于大舛错,得益多矣。”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没有发现一个差错,堪称校对“工匠精神”之楷模也。这就是人民出版社原副编审白以坦(1923-1994)干出来的。白以坦长期从事毛主席著作的编选校对工作。经他校对的《毛泽东选集》繁体字本、简化横排本、单行本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大量的文献、党史资料、党史丛书等上百种图书,至今都未发现有一字、一点的成品错误,真正在校对工作中做到了“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人称“校对王”。

  三、出版群体“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着精品较少,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出版业每年出版的书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质量却不高,存在跟风出版、重复出版,东拼西凑等方面问题。出现数量上的“高原”,却没有质量上的“高峰”。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更是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缺少工匠精神。

  编辑出版个人发扬“工匠精神”远远不够,必须是编辑出版群体要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有效推进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如果不发扬群体“工匠精神”,就谈不上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更谈不上建成世界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

  出版群体既可以是一个出版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编辑室(中心、事业部、分社),还可以是编辑团队,也包括市场部门或营销机构。只有出版群体在思想上树立了“工匠精神”,在行动上践行出版群体“工匠精神”,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才能在某一或几个出版领域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只有充分发扬出版群体“工匠精神”,才能有效推进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四、出版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

  出版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既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又要有出版人员自身的修为。

  1.体制机制保障

  发扬出版群体“工匠精神”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开创培育群体“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出版单位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为指标进行考核。否则出版工作就会唯经济效益,什么赚钱就出版什么,什么热就跟风炒作。
首先,出版单位对绩效考核就要分类指导,不同类别的出版应有不同的考核办法,鼓励各出版领域协调发展,对学术出版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给予一定时间的选题培育和市场培育期。

  其次,要建立容错机制,允许编辑团队大胆探索,允许犯错误并改正错误。一个优秀编辑团队的成长,必须要一定时间的磨炼,经验的积累,不能看短期效果。急功近利,无法培养集体“工匠精神”的。

  最后,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是核心,是支柱,是动力,是基础,没有人才发扬“工匠精神”就是空谈。首先要培育高水平的作者,有高水平的作者才会有高水平的作品,社会影响才会突出。这需要编辑在找寻作者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脚力”和“眼力”,优秀的作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培育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优秀的编辑能够摒弃浮躁,淡泊名利,对出版有近乎强迫的专注追求,在工作中俯得下身,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只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才能策划出有影响的选题,才能脚踏实地为品牌建设不懈奋斗。培养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发扬工匠精神的基础。最后,还要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编辑再好的选题,必须通过营销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群体“工匠精神”的发扬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在某一出版领域做全、做大、做优,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优,人优我精。由此群体“工匠精神”应该在出版产品数量、产品结构、市场占有率、服务体系、数字出版、资源建设、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培育。

  ⑴产品数量是基础

  塑造一个品牌,除了坚持“内容为王”的策略,还要有足够的产品数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数量足够,才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没有足够的产品数量作为支撑,品牌很难形成。当前图书市场繁荣,各种各样的图书很多。但是经常出现哪类书畅销,各出版社都出版那类书,哪个作者比较热门,都集中找作者约稿的情况。编辑从挖掘优秀的作者,维护优秀作者的角色转变为热门IP的争夺者,能形成品牌的产品就更少。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出版社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专注深耕领域,策划出版更多的产品,足够多的优质产品,才会形成品牌效应。出版单位应该发挥编辑群体作用,以编辑室、分社、中心等为团队深耕某一领域,做大做强做优本领域,体现自己的特色、优势。

  ⑵产品结构要优化

  新时代环境下,传播技术日新月异,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信息的多样性不断冲击着读者的大脑,导致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出版企业打造一个品牌还需要完善产品结构,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作为新时代的图书出版企业,打造一个产品结构完善的品牌,首先要求发扬工匠精神,要能够沉得下心,坐得住板凳,仔细研究产品,围绕核心品牌,开发更多的产品,完善产品结构,精准服务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不能闭门造车,优秀的的产品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一个产品是否能够赢得读者的青睐也体现出个人能力素养的高低。一个好的产品,需要编辑有“脚力”和“眼力”,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不断的研究推敲,反映社会关切;必须做好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如果发现与市场不符,需要立即修改甚至推翻重来。

  在完善品牌结构方面,具体而言,大学教材出版,不仅要有本科教材,还要有高职高专教材同时要配有足够多的数字产品,开发学习网站,学习APP,各类小程序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在完善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进行精品化产品的建设,已经实现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全体系的出版,国家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得以大量出版。

  ⑶市场占有率高

  群体“工匠精神”必须体现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产品要能获得读者的喜爱,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壮大。这要求产品不仅要有足够多的数量,而且要占有高的市场率。没有市场,就不会有读者,不会有影响,时间久了就会被市场淘汰。这样的“工匠精神”是无效的。

  要想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图书出版除了保证质量还要关注图书设计。图书的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很重要,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往往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读者往往因为喜爱图书的设计而喜欢上某一系列的书;另外,图书的插画设计很重要,尤其是少儿科普读物,一定要设计得体,不能含有一些误导少儿审美的内容,这是因为儿童的认知辨别能力很弱,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书刊中的儿童漫画、卡通插图,最有可能对孩子的行为认知产生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数学文化》系列课外书,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严格把关,从封面设计、纸张的选择、到书中的内容都进行了细致认真的检查,尤其是书中卡通人物设计,一定要适当得体,这系列书稿收录的时候,书稿中的卡通人物女生大多数是超短裙、男生黄头发,在编辑大会讨论的时候,就有编辑提出,这样的卡通插画会给少儿在审美方面带来误导,后来经过与作者的仔细沟通,做了修改。《数学文化》系列书一经推出就受到家长、学生、学校老师的好评,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品牌产品。

  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营销方式也发生变化,视频带货,网路营销等一些新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给传统营销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因此,图书品牌要想长期占有较高的市场率,必须要有健全的营销体系和专门的营销人才,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学则退,努力学习新知识,运用好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好品牌推广出去,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⑷服务体系要健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细致、周到、快捷、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不仅内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要便捷。这要求,出版社工作人员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一点一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秉着“匠心”,注重细节,选题策划开始就需要细致考虑,邀请相关专家反复论证;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各种形式的调研,及时收集用户意见,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围绕产品,出版社还要积极开展增值服务。这需要出版工作人员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会、专题报告会、推动跨区域间的教学交流、开展评先评优活动、组织课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坚持国家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师培训20年,对使用教材的教师进行全员、全程培训,受到业界同仁的好评。

  充分利用新媒体呈现方式生动、直观、形象,传播途径多元,接受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开展服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⑸融合发展领先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行业,全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都在探索融合发展之路,图书出版也不例外,融合发展是产品建设的重要抓手。传统的编辑出版业主要是以实体书店为主,售卖图书,但是在网络时代,一方面各种免费读书APP如“米读小说”、“咪咕阅读”、“网易云阅读”等层出不穷,虽然这些软件提供了很多的书刊,阅读也比较方便,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

  另一方面,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碎片化阅读、短平快的内容,受到读者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上网阅读,深度长文和有思想有哲理的书刊却少有人问津,市场上畅销的往往是一些心灵鸡汤类或者是成功学的书。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这更加需要编辑出版人,首先要不忘初心,精雕细琢出精品,同时要进行形式创新,积极探索融合出版之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打造产品。通过如“抖音APP”、“快手APP”短视频带货,普及知识,提升图书销量。2018年《人民的名义》、《时间简史》、《秘密花园》,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成为“网红书”,是2018年现象级的畅销书。

  其次,融合出版更需要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为出版业赋能,突破空间限制,为读者提供一个虚拟的却又真实可感的书中构造的空间,给读者创造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感;另一方面,要跨界合作,积极打造线下实体的阅读体验空间。线下的主题公园,能够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2018年玖伍文化城联合宜家家居在玖伍儿童绘本馆打造的一个以毛绒玩具为主题的公园,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实现了社会了效益,也达到了经济效益的目标,参与合作的双方也实现了双赢;同样是2018年,中信出版集团把新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新书发布会安排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把菜市场当作教室,生动形象地给广大读者介绍书中内容,这种改变过去老旧的营销方式,使优秀的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可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繁多,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加便捷,阅读途径和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图书出版必须弘扬工匠精神,仔细研究,迎接挑战,将优质内容与新技术相融合,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推动图书出版的品牌建设。

  ⑹配套资源要丰富

  “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图书配套资源建设方面。图书也好,教材也罢,读者对配套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现在技术发展也为配套资源的建设、传播、获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就教材出版而言,配套资源有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学生练习册等纸媒资源和视频、光盘等数字资源。但仅这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配套资源内容也应该包含一些课外知识,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为配合国家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语文、音乐和初中音乐的使用,投入大量资金,专门建立课标教材网、小程序、微信、智能测评系统、个性化学习数字平台、二维码服务等,为师生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并且在不断补充、完善和更新。

  ⑺社会影响突出

  群体“工匠精神”还体现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如果编辑出版的产品没有社会影响力,社会不认可,不接受,那怎么谈得上发扬了“工匠精神”?

  为了增强产品的影响力,首先在媒体上应该有关于该产品的介绍;其次,选题策划人员和图书的编辑应该有书评或专业文章发表在相关媒体上;出版企业应该积极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如签名售书、故事分享、公益捐赠等,通过这些活动与读者产生互动;积极推荐产品入选各类推荐书目等,在读者的心目中形成清晰的产品辨识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图书出版还应该主动承担诠释中国精神,阐释中国理念的责任,增强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主张,格外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国际社会来自中国的第一手信息较少,信息不全面,经常受到错误的解读,一些国家乘机炮制出“中国威胁”论来歪曲抹黑中国。近期,有国家将全球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称之为“中国病毒”,面对有些国家对中国污名化,积极主动塑造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是图书出版业的责任。

  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外文出版社反应迅速,行使外宣人的使命与担当,组织编写抗疫图书《2020:中国战“疫”日志》和《武汉封城:坚守与逆行》,并且编译出版了中英文两版,积极主动向世界介绍中国疫情发展情况,不仅,讲述中国人民抗疫故事,展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也提升了图书的国际影响力。此书一推出就受到各国政府和读者的欢迎,翻译有泰文版、葡萄牙文版等,为各国在抗疫斗争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五、结语

  出版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提升出版质量,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需要,是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需要。出版人应该自觉践行群体“工匠精神”,出版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