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总序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总序言
2003-02-12 10:36:27 来源: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10卷)是教育部“九五”期间重点图书选题计划284个选题中的第6个选题。这套丛书是由我和杜宜谨、江泽慧、陆子修、郭福昌、陈贤忠、魏国栋等同志任总主编,具体由安徽省教委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撰写的大型教育理论著作。这个选题的全面工作从1992年下半年起步,至1998年3月脱稿,其中经过多次修改,历时五年多,最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定稿出版。
为了使读者对《当代大教育论》丛书各卷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产生
关于大教育的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早已有之,并不是当代才产生的。远的不说,就从近代社会来说,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大教育学性质的著作,因为全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强调教学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认识,也算是大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要承认,《大教学论》毕竟主要是从教学论、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论述的,而且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三百多年了,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理论,把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社会,要求学生在这个小社会里就能学到大社会里真正实用的生活本领,这尽管带有实用主义色彩,但也不能不说是大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强调办职业教育必须一切教育界、职业界、政治界、商业界机构都参与联络,必须汇入全社会,同样也是大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论,可谓是大教育思想的突出表现,因为他把教育内容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把学校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等等。这些大教育的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尤其是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都将永远闪耀着光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为无产阶级解放奋斗的一生中,也十分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教育方面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追求未来社会的入的全面发展,“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的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83页。)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以往的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不能实现的。显然,要实现每个人的完全自由的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首先必须进行全面教育。
十月革命以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也十分强调,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要“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入,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2版,第209页。)并进一步说,“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同上,第15、6页。)若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接受全面教育。
毛泽东同志也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到“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开版,第258页)的教育方针上来,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较突措施。邓小平同志更加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十分明确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这也是对大教育思想的最精辟、最高度的概括。
邓小平理论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强调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派。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尊师重教;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千方百计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大大地丰富了大教育幼思想理论。
伟人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那个时代的大教育思想、大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更为当代社会去实践、去发展大教育思想提出了明确方向。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旧观念、旧思想、旧体制、旧理论的弊端和局限充分暴露,与此同时,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的主理制度也都纷纷涌现。仅从教育战线上的变化就足可以证明。教育战线上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关于大教育思想的文章、著作不断问世,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大教育思想的内涵、特点及作用等。例如,赵红洲在《大科学观》一书中就明确提出大教育思想:“现代教育乃是大教育”,即包括传统的文化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全信息、全周期多全身心、全民族的大教育系统。(赵红洲:《大科学观》,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第2页。)查有梁著的《大教育论》论述了大教育思想的产生、大教育思想的结构及其作用原理等。用他自己的话说,《大教育论》是教育方法论、教育系统论、教育进化论。
(查有梁:《大教育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前言第2页。)杨令辉等在《现代大教育观》一书中也明确提出了“大教育”“大教育观”思想。他认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已发展成为包括各种形式、各个层次在内的现代大教育,总之,大教育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杨金辉等:《现代大教育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2页。)睦依凡等著的《大教育——21世纪教育新走向》一书指出,社会的巨变及教育负有引导社会巨变的责任两者相叠,于是,迫使教育需要做出改革的选择以构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型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大教育”。(睦依凡等:《大教育——21世纪教育新走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82页。)刘佛年在《中国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提出要构建大教育体系,他说,所谓大教育体系就是全民族、全社会、全人生、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它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系统性、多功能性的特点。(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149~150页。)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大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集古今中外的入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大成的“集大成智慧学”,为科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路,同时,也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即为“大教育学”。综上所述,一些专家、学者都分别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提出了大教育思想及其理论,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教育理论体系,对当代大教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原理、规律、范围、目的、对象、内容、地位、作用、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也没有作出较完整清楚的论述,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也论述得不甚明了。至少要把这些教育基本理论问题都基本上论述清楚了,大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在当代才能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所运用,以此推动当代教育的发展。我们正是在深刻分析上述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才深切感触到全面深刻地论述当代大教育思想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因为没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就不会有健康的教育实践的发展,进而就不可能使教育的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当我们酝酿构思理不清思路,大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难以确定的时候,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了。邓小平同志的谈话,不仅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而且也给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出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和创造!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发展。这套丛书的总构思者认为,邓小平的理论,像一座灯塔,特别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十市场经济”及其思维方式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心灵的闸门,使作者多少年来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豁然明朗了、清楚了,能理出思路、抓住问题的要害了,使其在认识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最后归结出必须要回答“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教育以及怎样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对当代大教育的性质、特点、原理、规律、目的、地位、作用、范围、内容、对象、有法等最基本问题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阐述,并与传统教育理论作了比较与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总构思者从1990年开始思考的问题,到了1992年下半年便有了清楚的思路,《教育产业论》的提纲就产生了,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目录。之所以第一本要写《教育产业论》,因为教育是事业还是产业的问题,是当代大教育思想理论中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和传统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只有把大教育的产业思想理论阐明清楚,才能去论述其他有关问题。在研究教育性质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教育的地位、功能、作用等问题,而且在新形势下,要有新认识,这样,《教育动力论》的目录提纲就产生了。在研究当代大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不断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地,因此《创造教育论》的目录提纲也形成了。从目前整个教育来看,还应当改革教育方法,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去教育、武装学生,于是《教育方法论》的目录提纲就产生了。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必须应用于实践,而且要指导教育实践,因此就形成了《城市教育论》《农村教育论》的目录提纲,进而认识到成人教育、职工教育是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有必要特别加以论述,因此《产业教育论》也就有了目录提纲。进而又认识到教育理论不仅表现在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上,也不仅仅表现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教育的宏观和微观上,从前面已产生出几本书的提纲内容来看,还缺少从微观上来阐述大教育思想的内容,而且教育微观上的内容又突出地表现在学校,不论大中小学校都是相应教育层次上的最基本的单位,而且学校的发展与经济、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校园经济论》《校园文化论》的目录提纲也就形成了。上述9本书的目录提纲都共同围绕一个根本问题来阐述,即都必须从传统的“小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用大教育的思想观念认识当代教育的基本问题,这9本书共同围绕的一个大题目就是当代的大教育。最后,还认识到这9本书应当有一个综合的概括,特别是大教育思想理论的基本问题,在9本书中没有论述清楚的部分观点需要补充再加以论述,至此,《当代大教育引论》也就应运而生了。事实上,《当代大教育论》丛书10卷本的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各卷目录提纲的定稿,一直到1994年4月才算完成,若从1990年开始全面思考算起,到形成框架已整整四年;若从形成第一本目录提纲到完成最后一本提纲也是整整两年的时间。
在依据上述提纲分头撰写的过程中,这些提纲又多次做了修改,包括书名在内。从草拟这10卷本的目录提纲到撰写成完整的书稿,总共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若从全面思考算起,已是八年之久。
二、《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理论体系及其结构
《当代大教育论》从总体上说,可以相对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0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进入21世纪,这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将会有难以预料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而且也会给人类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论。《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作者们也和已出版的有关大教育著作的作者一样,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纲,在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特别是密切联系当今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实践,以设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扬弃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大教育理论基本框架体系——当代大教育。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对有关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在不少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有待于教育理论界的同行们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评判。《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基本理论、应用理论、方法论理论三大部分构成。卷一至卷四届基本理论部分,卷五为方法论部分,卷六至卷十为应用理论部分;若从大教育的宏观微观理论来看,卷一至卷八都可算当代大教育的宏观理论,卷九、卷十算是其微观理论,而卷五至卷八同时也有微观理论的部分;若从教育的内部与外部来看,可以说每一卷都既有教育的外部关系理论也有教育内部关系理论,只是其角度、范围和程度不同而已。事实上,这种划分也不是严格的,客观事实也是难以割裂来认识的。
我们也深知,真正完整的当代大教育理论体系,仅这1O卷是远远不能概括的,我们之所以列出10卷作为《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理论构成部分,其主要理由是想抓住当代大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这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抓技了这三个方面基本内容,其他教育理论都可以由此生发出来。
《当代大教育论》从总体上说,可以相对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0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对有关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在不少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有待于教育理论界的同行们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评判。《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基本理论、应用理论、方法论理论三大部分构成。卷一至卷四届基本理论部分,卷五为方法论部分,卷六至卷十为应用理论部分;若从大教育的宏观微观理论来看,卷一至卷八都可算当代大教育的宏观理论,卷九、卷十算是其微观理论,而卷五至卷八同时也有微观理论的部分;若从教育的内部与外部来看,可以说每一卷都既有教育的外部关系理论也有教育内部关系理论,只是其角度、范围和程度不同而已。事实上,这种划分也不是严格的,客观事实也是难以割裂来认识的。《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理论构成部分,抓住当代大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抓技了这三个方面基本内容,其他教育理论都可以由此生发出来。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各卷的主要内容分别概述如下:
卷一《当代大教育引论》本卷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承担了这套丛书总论的任务。本卷主要论述《当代大教育论》丛书产生的条件、意义,进而论述了当代大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即从教育的概念内涵,教育的本质、特点,到原理、规律;从对象、目的、功能、作用,到原则、方法、战略等,形成了与传统教育理论有质的不同又有本质联系的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卷二《教育产业论》本卷系统分析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与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已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已开始形成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教育本身具有的性质,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质的变化,教育事业已演化为教育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教育是一种产业,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产业,它与传统教育理论中所说的教育事业有何关系;具有产业性质的教育其结构、规律及产品是什么,其投入与产出关系怎样,它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殊作用,本卷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对学校教育中的有关问题都作了详细清晰的论述。教育产业的理论是《当代大教育论》丛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本书是我国目前少有的关于教育产业理论的专著。
卷三《教育功力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历来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人类学家长期探讨的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此作了最全面而又精辟的论述。但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整个世界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导产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教育的功能,如何阐述教育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当令教育科学工作者普遍关心,并积极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动力论》站在巨人的肩上,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力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合力)中的一个直接动力。为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有关教育动力问题,本卷从教育动力的理论基础、原动力原理、惯性原理、引力一加速度原理以及创造原理,教育动力的表现、功能、作用,教育功力的双向性以及教育动力的系统结构、机制等方面,较深刻地回答了教育动力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构建了教育动力理论体系。这不仅拓宽了对教育功能一般的研究,而且提出了“教育动力”的新概念、新理论,成为我国第一部阐述教育动力理论问题的专著。
卷四《创造教育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具有创造性的能力。那么,教育的主要目的无疑就是要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本卷是在国内外学者已出版的有关创造教育理论著作的基础上,从大教育现出发,作为《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作为当代大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据此,本卷较深刻地论述了创造教育的特性、理论、原理、运行机制等,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利于指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卷五《教育方法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有意识、能思维和交流信息,而且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维,来达到认识、影响和改变主客观环境的目的。至于人究竟怎样进行思维,既涉及认识论,又牵扯到方法论问题。目前,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著作较多,教学论也不少,但教育方法论专著甚少。所以,要建立当代大教育论的理论体系,就不能没有方法论。本卷在综合国内外教育方法理论的基础上,从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出发,深入论述了必须建立新的教育方法论理论,使之适应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必要性;并论述了教育方法论的产生、理论结构、特性、原则以及在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如何施教、学习与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
卷六《城市教育论》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贸易、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城市化的水平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现代化的城市要由现代化的教育来支撑。本卷是把城市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来阐述的专著,不仅全面系统揭示了城市的建设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实现都与城市教育密切相关,城市教育在实现城市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提出了城市教育的地位、作用、理论、特点、规律、结构、内容、方法以及科学化管理问题,从而创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教育的理论体系。
卷七《农村教育论》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行,必然加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农业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所代替,粗放经营方式必然要被集约经营方式所代替,为此,就必须改革农村的传统教育、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和思想,解决好农村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同时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村生态与环境的平衡问题,以及农村的计划生育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乃至整个中国的人口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达到上述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究竟如何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本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是《农村教育论》的主题。
卷八《产业教育论》本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教育的专著,既与已出版的职工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方面的著作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因为产业教育就其研究的对象和内涵来说有自身的规定性,包括产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结构、特性、方法、投入、产出与管理等在内的一套系统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该卷拓宽了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卷九《校园经济论》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实体,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产业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学校管理,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校园经济论》则率先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对如何解决我国的教育投入紧缺、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的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校园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是教育经济学对校园这一特定场所研究的表现。目前,我国教育界、经济学界已开始注意对这方面的研家,不过还没有专著问世,《校园经济论》算是一个尝试。
卷十《校园文化论》传统教育理论往往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看待学校教育功能,实质上,学校教育还有传播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尤其是在当代大经济、大科学、大文化、大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趋势下,对学校教育功能进行全面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已出版了一些有关校园文化研究的论著。本卷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对校园文化主客体的关系,校园文化的营造原则、内容、管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形成校园文化精神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有较强的理论性,既有利于推进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最初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由谷成久同志总构思而形成的,但是在以后分工撰写的过程中,各卷的作者们都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有的则作了较大调整。其中王邦虎博士对《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阐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对各卷的统稿做了艰苦的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套《当代大教育论》丛书,可以说是凝聚着所有给予指导和参与撰写、参与讨论修改的领导和同志们集体智慧的成果。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是我们的一家之言,由于受水平所限,在《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理论的探索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或缺陷,敬请教育理论界和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给予批评、指教。
来源:人教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