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由非主流美学能引出什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由非主流美学能引出什么?
劳承万(美学家、教授)
2003-04-28 11:04:42  来源:  
 
《澄明美学》是让人深深地思考——“美”的根系到底在哪里?它的原生形态怎样?历史传统如何?我们怎样才能与康德、黑格尔平等对话?

 澄明美学与康德美学刘士林在最近出版的《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提出和论述了一个关于美学基本理论的新解释框架。这个新框架不完全是对康德美学的“接着说”。他抛开了康德三分结构中的“美”的“独断论”,及其美与“真——善”的关系结构,仅取“诗性智慧”一端,以人类原型“诗性智慧”囊括审美世界中的一切,认为这才是“美”的滔滔源泉,而康德三分结构中的那个“美”,是寄人篱下的“贫困混血儿”(由真/善联姻而成)。西方世界及其传统,是由“真”主宰的、即理性图式统治的世界;中国古代及其传统,是由“善”主宰的、即伦理图式统治的世界。不管西方(理性图式)还是中国古代(伦理图式),两者都是同属于“理性”智慧,而与“诗性智慧”,分道扬镳,甚至与二者都发生“越界”操作,侵犯了“审美本体”的神圣园地。他以自己对中国诗性文化研究的—体验结晶,应用于审美本体论的“澄明”,因而庄子的言说体系(“与物无对”、“与物浑然”),才是“美”的本真世界(它驱逐了“真”与“善”的侵犯)。凡以康德三分结构为依据而“接着说”的美学学说,即主流美学,而越轨走向以“诗性智慧”言说者,则是非主流美学。由此可知,非主流美学的学术努力是要以非主流美学来代替主流美学,起码也要争得一份合法的权利……

 除了康德美学的遗产之外,非主流美学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资源,就是刘士林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的“诗性智慧”。诗性智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维柯的《新科学》,一是中国诗性文化(以庄子言说体系为主)。前者是一种理论启示,后者则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今后美学研究的宽广大道,应该是在现代语境下把康德美学中沉没的诗性智慧“打捞”起来,借鉴于维柯的《新科学》和中国的诗性文化,建构“诗性智慧——审美意识”的内在理路与结构,然后再通过若干中介环节引渡到康德的三分结构中来。

 澄明美学与实践美学

 话又说回来,由于《澄明美学》是从先验逻辑批判的严肃视野出发建立自己的新解释框架,凡是与其框架有异者,都不免要被说上两句。而在当代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实践美学,当然在所难免。在非主流美学看来,李泽厚的美学体系就是沿着康德三分结构的“神秘”处而来的。在李泽厚看来:“真”是合规律性,“善”是合目的性,因而“美”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在李氏的此等定义中,除了什么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使人明白之外,其余的话都是从神秘到神秘。李泽厚的进一步论述:以美启真,以美储美。这里的“启”与“储”,比前项更神秘。在非主流美学看来,这都是没有弄清楚诗性智慧内在机制造成的。

 当然,我们不能认为,李泽厚的这种推论和“自说”是毫无根据的,而只能说仅这种推论和自说,没有超越康德三分结构的神秘性。康德的神秘性不完全是为了弥缝学理的“捉襟见肘”,而是有来自深层“假说”(即原生判断力/或“诗性智慧”的近似物)的深层“担保”和依托的。正是由于原生判断力(或“诗性智慧”的近似物)是沉落的,才迫使康德在无可奈何下,在三分结构中不得不拈出若干关于“判断力”的独断论来。这就是康德的神秘处。后人“接着说”的神秘性,一是失去康德的深厚的“情感”依托和朦胧的整体视野,二是“以神秘说神秘”并加入了个人更多的自我想象与虚构。康德说出了“神秘性”之后,则是忧心戚戚,而后人“雪上加霜”之后(在神秘上再力口神秘),则洋洋得意。区别就在这里。李泽厚美学体系在现当代中国的出场,是件幸事与好事,但它是否同时意识到:神秘而朦胧的演绎操作,虽有形式的完善,但却有内核掏空的致命之处,因而显得过分的自信呢?那本《批判哲学的批判》,是否就是中国的“康德真传”呢?等等,此类大问题,一旦置于非主流美学的解释框架中,都会变得十分可疑起来。但另一方面,非主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评和异议,基本上都根源于两个体系之间的差异,绝不是节外生枝式的经验性“商榷”,更不是到处挑剔别人的毛病,而是平心静气的“体系”性对话。


 澄明美学与当代美学研究

 非主流美学依赖自己的新解释框架与先验的逻辑批判,对照诸家各派学说,说了许多“不”字。这是一种“体系”性批评,或整合的图式论批评。学术研究一旦进展至“体系”与“图式”的高级阶段,是走向成熟的象征。在当今一片的“学术”喧哗声中,多是个体经验性的“这商榷”,“那商榷”,看见某公某人(多是名人、大师),有点“阴影”或自以为不足之处,廉价的“商榷”欲便冲动起来了。君不见,当今动辄即“商榷”的文章,真是遮天盖地。李泽厚多年前曾把这斥之为中国只有“商榷”的学问,离开了“商榷”便写不了文章,成不了人。“商榷”如果是建立在彼此两个不同的体系上,并上升
到先验逻辑的高度,那是平等的,亦是有价值的,彼此双方都易达成共识。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是:现当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如果离开了非主流美学建构的新思路,那将是一大损失,要超越康德也不可能。《澄明美学》给学界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让人深深地思考——“美”的根系到底在哪里?它的原生形态怎样?历史传统如何?我们怎样才能与康德、黑格尔平等对话?

《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刘士林著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8.80元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3.4.25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