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教育管理决策机制研究的新成果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教育管理决策机制研究的新成果
劳凯声
2003-05-08 14:07:11 来源:
书 名
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
作 者
孟繁华 著
定 价
¥22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05-01
孟繁华教授的专著《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已经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梳理了前人关于教育组织决策理论与实践成就的基础上,对教育组织决策的思维范式、合理性标准和事件识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教育组织决策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形成了既有逻辑分析、实证分析,又有操作模型、案例支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出版近一年来,该书在教育管理界产生了较大反响,被多所大学指定为研究生参考书。
该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了关于解决教育组织决策问题的两大思维范式:机械思维范式和适应思维范式。作者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决策主体方面。决策者适度分权;在组织结构上,“内部市场”打破了旧范式的金字塔的等级制度,用网络系统取而代之;组织共同体是组织管理的新形式,不再把效益作为组织的目标,而是把组织看成是由组织和社会组成的有机系统。学校不但要考虑办学效益,而且要考虑其社会责任。第二部分涉及方法系统。在决策上从整体入手,采用程序性和非程序性相结合、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相结合、非线性、多元和不确定性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明确制订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使教育形成可持续的连续发展;信息采集不但来自组织内部,而且来自广泛的环境;指导控制手段不再只是运用权威,而是内部领导层的合力,形成一种新的平等关系;在生态意义上的演化是智能增长式的。第三部分涉及决策对象。决策对象是主动的,或者说是自主型的。自主型动力不以控制为基本前提,其基本特征是实现分散化决策结构的要求,赋予管理组织各级决策中心以责任,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这是一种服务于管理组织决策结构分散化的动力结构。其工作表现为机动、参与、合作和创新。
研究了教育组织决策的合理标准问题。认为判断一项决策是否具有合理性,应看其是否符合可行标准、效用标准和创新标准;从决策事件所具有的科学性层次切入,探讨了教育组织决策过程第一阶段的事件识别方法,将教育组织决策事件分为7类,据此可以对决策事件进行恰当的识别,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决策方式。
作者提出的教育决策中不确定事件序列的观点,具有新意。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于决策者认识或可能认识其规律性的问题,可以成为科学决策的努力对象。科学决策的基础首先是了解待决问题的性质原因、作用因素和发展规律等,只有伴随着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应用的决策,才是本质上的科学决策。我们应注意到,决策问题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决策的科学性也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问题的规律性(概率分布)尚未充分了解,其不确定性成分较大,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科学决策的条件,目前我们只能采用经验的或直觉的方式进行决策。对于不确定性较高的决策问题,不能也不必要“加强教育决策科学化”。在决策问题的科学研究基础上使用决策分析方法和工具,可以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提高效率。当缺乏对决策问题的认识时,决策支持系统等工具并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通过研究教育组织决策系统的分解与协调、决策权的来源与分配,以及集权分权选择和测度,较好地理清了教育组织决策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1)决策权应逐步分散化。由于教育组织外部环境已从相对稳定转向日趋不稳定,教育“市场”呈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必须使组织从集中的单一的决策中心,发展成为多级多个决策中心,从“标准化”向适应“市场”的方向发展。(2)应构建决策系统的网络式信息结构。作者认为,“自上而下”的单一通道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组织决策系统发展的需要,而应代之于网络式信息结构。(3)教育组织决策系统的动力结构应从控制型转化为自主型。教育管理决策是处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不是僵化的教条。自主型动力就是不以控制为基本前提,其基本特征是实现分散化决策结构的要求,赋予教育组织各级决策中心以应有责任,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这是一种服务于管理组织决策结构分散化的动力结构。
提出了教育组织决策系统的运作模型。
该书以思维范式的两个维度为坐标系,通过三大模块:目标、环境和功能模块的研究,提出了几个模型,表达了全书的核心思想:(1)关于目标。作者倡导“可能——满意模型”,这表面上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实际上反映了确定决策目标新的思维方法,即目标的作用不再是组织高层决策者施加控制的一种方式。在决策主客体关系上,也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的规定、计划,而是追求相互之间的和谐和适应。(2)关于环境。作者认为现实中采用的“动力——均衡模型”是一种机械均衡,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反应方式。在新形势下,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是机械的均衡,不是僵化的稳定,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应倡导“动力——适应模型”。(3)关于功能。作者构建了“整合/创新——适应模型”。认为通过管理决策的整合,修正单纯通过“行政”进行决策的缺陷,不仅以固定的标准来调动组织机能,而且要使教育组织决策理论和方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整合可以使教育组织产生长期的效率;同理,通过创新,可以克服单纯“服务”的缺陷,从而产生长期的效益。
我认为,该书观点鲜明,立论严谨,论证充分,结构合理,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具有探索和创新意义。读者通过阅读,一定会对构建教育管理决策机制有进一步的理解。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