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点解析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点解析
栾学东
2003-05-08 14:22:46 来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新增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包括转变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转变固有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传统观念,是顺利实施这门具有全新意义的综合课程的前提条件。
在新课程背景下出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期间,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培训以及中期回访、调研过程中,与广大实验区教师有了较多的接触。在走访的每一个实验区、与教师们的每一次交谈中,面对他们针对新课程、新教学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带给教师们的一个最突出的感受是“新”。有许多教师对这门综合性的课程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因而在实施新课程与新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甚至还有一些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学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为帮助教师们释疑解惑,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为主要力量的编写组编写了《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一书。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为教师提供全新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各实验区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较为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本书的编写者从教学实际、从关注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有关课程改革的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使用与开发、学习指导、教学管理与教师教育等五个方面,归纳、整理出了六十六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根据教师的实际特点,采用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逐条予以解答。
由于本书的编写队伍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为主,因而保证了本书能够准确地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特别是编写人员所具备的学术优势和务实精神又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书力求做到新、精、实,即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突出简练、实用的特点,力求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实际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理解新课程,开展新教学的需要,使新课程更加贴近教师,使教师能在自身的探索和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使教师们觉得实用、解渴。对于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新的课程,围绕它所开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而毫无疑问,本书的出版具有领先性、开创性和较强的指导性。
《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一书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更有效地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助于教师在宏观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增强教学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学出新,促进教师在新课程与新教学中的成长与提高,从而实现教师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愿望。
相信本书不仅对于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致力于探索新课程、新教学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高峡、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