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理解课程》:超出常规说课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理解课程》:超出常规说课程
杨明全
2003-05-16 10:14:37  来源:  
 
 
书 名 理解课程(上、下册)
作 者 【美】威廉F.派纳 等4人
定 价 ¥90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2-1

 该书致力于完成一场“范式革命” 即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如果要了解当代课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走向、把握一个世纪以来课程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一本书不能不读,那就是《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这本书是与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姆F·派纳(WilliamF.Pinar)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以天才的课程论思想挑战了“泰勒原理”的传统,成功地对课程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重建,为多元课程话语的繁茂开辟了空间,由此也确立起课程理解的新范式,代表了当代国际课程研究的最高成就。本书的中文版于2003年2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诚如派纳在书的“前言”中所言,“这是一本超出常规的著作”。所谓的“超出常规”,不在于洋洋百万余言、不在于众多的课程人物,也不在于庞杂交错的课程理论流派,而是在于课程研究的独特眼界和视角。该书致力于完成一场“范式革命”,即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显然需要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超越“课程开发范式”所体现的工具理性的性格,从追求“控制”与“效率”走向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可以看出,这种转向折射出现象——诠释学的视角,意味着课程研究向课程意义本身的回归,以及对人的认识主体地位的尊重。课程是什么?课程即“复杂的会话”。

 既然是“会话”,我们就需要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接纳并认可不同的课程话语。在现象——诠释学的视野里,课程成为一种文本,蕴涵着丰富的课程意义,不同的认识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正如书的各章节所标识的,可以将课程作为不同的文本来理解:历史文本、政治文本、种族文本、性别文本、现象学文本、后现代文本、自传/传记文本、美学文本、神学文本、制度文本、国际文本,等等。

 当然,派纳也承认,尽管本书充斥了多种不同的课程声音,但“这样做也并非要创造一种‘宏大叙事’”,而在于“如实描述课程领域本身”。事实上,本书正是通过对多元课程意义的解读而试图解构课程领域既有的“宏大叙事”,还课程以丰富的意义,为多元的理解与解释拓展空间。作者们对多元课程文本的列举是为了说明课程文本的丰富性,并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课程原理”。对课程文本的列举是没有穷尽的,而且随着课程领域的不断发展,新的文本与新的意义也会不断出现,需要以同样开放的视角进行理解与解释。应该说,对课程领域本身的这种“如实描述”可以去除工具理性对课程多元意义的遮蔽,使课程不再是“价值中立”的“课程产品”或僵硬的“学校材料”,而成为学生经验和教育意义的载体。学校教师也得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在与学生的交互主体的作用中共同建构知识、寻求超越。这样,课程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校教育的过程由此也可以得到改造并获得新生。

 这样看来,该书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主义的视角,它不在于达成一种开发课程的“原理”,而是在于彰显课程文本中多元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我国目前方兴未艾的课程研究来说不无启发意义。课程研究需要对话与会话,需要对多元主义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在“课程理解”的范式下,课程研究一方面需要超越对普适性课程原理的建构,要回归课程与教学本身,在活生生的学校日常生活中形成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另一方面需要打开“视界”,要向多元的课程意义开放,在东西方日趋加强的课程“会话”中形成自己的课程理解。

 在这种意义上,该书因为视角的独特而不同凡响。它是一本经典的课程论教科书,通过它你得以把握博大精深的当代课程理论;它是一本宏伟的历史画卷,面对它你得以领略课程研究色彩斑斓的发展脉络;它还是一个出色的“对话者”与“领路人”,在视界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启迪思考、形成理解,使你打开课程研究的视界、倾听课程领域的多元话语。尽管该书篇幅恢弘,但由于译者都有相当的专业和英语水准,因此整书译文明白畅晓,准确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精髓和理念脉络。相信它会为推进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提供一种崭新视角和参照文本。

 链接:《理解课程》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和张华教授主编的“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中的一卷,该文库已出版的还有《后现代课程观》(美国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拿大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学机智》(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原理》(日本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和《比较课程论》(英国B·霍尔姆斯与M·麦克莱恩著,张文军译)。

 钟启泉教授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界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这导致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至少存在两大缺陷:第一,缺乏课程意识,把课程理解为少数人研制、多数人实施、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指令和目标,为了维护这种指令和目标的权威性,自然不需要对课程进行研究和反思;第二,教学研究视域狭隘,把教学理解为只关注技术操作的过程、对课程的被动实施过程,导致了无头脑的教学与教学研究。这种状况既不适应我国当前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需要,也不适应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方兴未艾的学科建设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基于全球视野,选取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名著加以移译,以为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对话提供"平台",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5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