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质的研究:思考、行动与书写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质的研究:思考、行动与书写
郑豪杰
2003-07-25 14:46:00 来源:
当代人文科学理论活动早已超越了原先在单一的学科视角和修辞风格下进行探索的求知、写作模式,现在的人们需要知道更多的“事件”,希望倾听更多的“声音”,以及了解教育参与者的精神生活、知识取向与心路历程。(丁钢)
质的研究早先为社会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后来渐次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质的研究主张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社会中个体或群体对社会情境的主观认知,注重用整体的方法探究社会现象,研究的目的在于诠释该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研究者必须融入研究情境中,站在既是局外人、又是圈内人的角色来了解研究对象的语言与行为,研究者本人即是研究的工具。这与研究目的在描述并解释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研究者坚持“价值无涉”原则的量的研究是不同的。
不止于此,质的研究不仅仅是具有工具色彩的研究方法,也不仅仅是在研究范式意义层面上使用的概念,质的研究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建构现实的方式,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并且,无论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或者是对世界的一种建构与理解,质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经验的呈现,也是意义的载体,更构成了一种开放性意义诠释的理论方式。表现在书写形式上,质的研究正试图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本的呈现形式,让习惯了规范与板正的教育叙述的书写与阅读的我们,领略到逻辑与实证之外的另一种表达的美。新近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质的研究系列”之一《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陈向明主编)一书,就为读者呈现了这种书写方式的“范本”。
当然,严格地说,质的研究没有“范本”。因为书写者在建构理解的同时,也建构出书写者的自我:研究者的自我,包括感觉与价值观,并不需要有“集体”的实质与概貌,研究者可以“个体”的姿态,将感觉与价值观涉入研究情境,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意味着,质的研究“不忌讳个人风格的展现,个性的张扬,个人价值观的显露”(《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其意义是在行动中建构,在书写中撷取,在阅读中萌现的。
那么,质的研究的文本究竟是什么样子?质的研究者如何在“实地”开展工作?
如何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根据什么来建立思维框架?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并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得出研究结论?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质量?——这都是质的研究初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些相对完整的质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使读者看到这些研究者如何从事质的研究,如何讲述和构建研究者自己的故事,具有何种不同的风格等。通过这些文本,如果读者可以开阔眼界,了解研究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进而从中悟到一些作质的研究的道理,那么,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书的第一篇《对一位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追索》记录的是研究者追踪一位中学英语教师如何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的历程。在对这位教师的行为与思考进行描述的同时,作者夹叙夹议地揉入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笔触细腻,人文气息浓厚,对细节的描写和分析也十分引人入胜。
第二篇《教师文化的课堂透视——对教师口头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研究角度新颖,作者通过对教师的课堂口头言语行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以此分析和透视这些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倾向和行为方式,乃至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作者在每个主题下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课堂生活实例,并将理论和原始资料自然地糅合为一体,从“规范情境的营造”、“知识的叙述”、“情感的交流”三个角度聚焦研究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第三篇《遭遇农村——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将读者带到我国大西北农村。在那里,作者遭遇到农村教育的窘境,于是开始思考很多生活在都会文明中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她再次回到从前读过的一些文献,在新的理论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困境和两难问题。
第四篇《“我的试读”——北京大学试读学生个案研究》将我们带入城市,走进北京大学,对北大试读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学业“失败”的起因、过程与结果,从他们的角度呈现他们的心态和看法。该篇最大的特点是:探讨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从被访者的角度提供了他们自己对退学这一似乎不可思议的举动的解释。作者在描述研究结果时时常闪现的精辟分析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提供的研究报告《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是陈向明教授本人1996年在中部农村贫困地区从事一项个案研究后撰写的。报告详细描述了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与研究者一起走过研究的全过程,自己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作出判断。报告并没有对王小刚辍学的“确切原因”提供明确的、“正确”的答案——不同的人所站的立场不同,关心的利益不同,即便是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所作的解释也有可能不一样——在对王小刚辍学原因的解释上也可能如此。
质的研究:一种研究方法;一种研究范式;一种理解与建构世界的思考与行动;一种新的教育叙述方式与文本的书写形式。
“质的研究系列”: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出版)
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2001年出版)
杨钋、林小英编,陈向明指导:《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2001年出版)
陈向明主编:《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2003年2月出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4日第7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质的研究进入教育研究领域 (2003.06.19 10:32:37)
寻觅新的表达的可能性——兼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2002.09.30 9:48:18)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