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公共财政学》前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公共财政学》前言
2003-07-28 16:45:30  来源:  
 
公共财政学》前言

20世纪,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迫使社会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从历史的视野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在推进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体制转型(transformation)的多元化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内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发展模式,经历漫长的“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资本主义经济以“个体本位”和“市场本位”为前提,通过自由竞争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其体制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有政府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体制转型。与此相伴随,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古典公共财政学(public finance),也实现了向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 public finance)或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的转变。

这一转变——经济学理论上对市场失灵和政府运行机制的剖析,不仅大大拓展了现代政府的职能,而且为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非西方民族在“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发展模式下,探寻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与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economic transition)之中。这一转型在本质上是一场深层社会结构内部的制度创新和革命。因此,作为经济转型重要内容与必然结果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便被赋予极其鲜明的革命性与建设性的创新特色。

伴随中国新型社会结构的演化创新,重新梳理和规范政府行为,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重大分配关系,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履行公共财政矫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强化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等,便构成了中国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全新内容。

可以相信,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创新,以及我们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对公平与效率抉择的有益尝试,将为21世纪人类制度文明的进步做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为此,这本作为清华大学经济学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的《公共财政学》,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在讲授西方公共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公共财政改革的实践,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拓展视野和思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形成对公共财政学内在本质的合理诠释。

现代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得益于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信息经济学、经济博弈论、市场非均衡理论以及现代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对财政支出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有效性、债务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一国政府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如何保证政府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履行国际财政职能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限于课程内容要求和理论深度的安排,这些理论成果难以在本书中得以反映。

为此,本书开辟了“课堂讨论”专栏,试图以浅显的形式弥补内容与方法上的缺憾。同时,也给教师灵活的课堂教学开辟新的空间。利用这一“专栏”,教师可以灵活地对其内容(案例)进行选择、更新,并在不断充实、完善中跟踪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以便为今后教材的修订奠定基础。

限于编著者个人才能的限制,这本教材尽管力争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借鉴国内外相关教材的优秀成果,但在教材体系、内容与方法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还殷切地希望同行专家们的批评与指正(作者通信地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编 100084,E\|mail:LiuLL@em.tsinghua.edu.cn)。

在公共财政学的教学中,我的学生们对教材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批评,尤其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75班的同学们,许多改进过的地方得益于他们的智慧。由于在这门课程上,学生写作期末小论文是课程考试的一项内容,许多学生撰写出十分精彩的小论文。但由于积累不足,还未能将这一部分“资源”吸收纳入本书。在教学中,与学生们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推进公共财政学创新的研究方法,我们自己将它们称作“规范模型” 与“计量模型”。前者主要借鉴不同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形成制度研究与制度设计的新思路;后者主要通过计量化的手段试图建立新型智能决策系统。这两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将最终形成《高级公共财政学》教材的基本内容。而这正是我与我的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刘玲玲

2000年3月30日

来源:清华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