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雅克·朗西埃 著 赵子龙 译
一场知性历险
1818年,荷兰鲁汶大学的法国文学外教,约瑟夫•雅科托(1770-1840,即本书中心人物),经历了一场知性的历险。
然而,他长久以来经历几多事业波折,本有可能错过后来的惊奇发现。1789年,他度过19岁生日,便在法国第戎教授修辞学,准备去做律师。1792年,他参加共和国军队,曾任炮手。随后在国民议会执政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火药司教官、军事部部长秘书、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代理院长。他返回第戎后,曾教授过数学分析、观念学、古文、理论数学与超越数学、法学。1815年3月,他难以谢绝当地人拥戴,出任议员。而波旁复辟后,他被迫流亡国外,受荷兰国王庇护,得到一份半薪的教职。雅科托清楚作客的待遇,打算去鲁汶度过一段安宁的日子。
但他的运程却有别样的安排。这位谦逊外教的课程,很快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欣赏。然而,来听讲的学生大部分不懂法语,而雅科托则完全不懂荷兰语。因此他找不到一种语言,教给学生们想学的内容。但他还是想满足他们的愿望。为此,他需要用共通的某“物”,在自己和学生们之间建立最基本的联系。与此同时,一本双语版的《帖雷马科历险记》(费奈隆(1651一1715)所著《帖雷马科历险记》,下简称《帖雷马科》,这部小说初版于1699年,以古代神话为题材,讲述了尤利西斯之子帖雷马科在智慧女神弥涅耳瓦匿名陪同下在历险中收获教益的故事,曾在18、19世纪的法国产生广泛影响)正好在布鲁塞尔出版了。
于是他找到了共通之物,而帖雷马科就这样进入了他的生活。雅科托先让一名翻译把这本书发给学生们,让他们借助翻译学读法文。等到他们学完第一章的一半,他就让他们不断地复述所学的内容,并让他们一直阅读其余部分,直到能讲出来。这虽是权宜之计,但若对那些广受爱戴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而言,也是一种小规模的哲学实验。而雅科托,虽在1818年授课,却是个不折不扣的18世纪遗民。
然而,实验结果远超他的期待。他让经过如此预习的学生,用法语写出对所有已读内容有什么感想。“他本以为会看到通篇的严重语病,或完全的无能为力。但是,这些年轻人,没有接受过任何讲解,如何竟能理解和解决一门新语言的各种难点?无论如何,他想知道,这条充满偶然的道路曾把他们带到哪里,他孤注一掷的经验主义方案产生了什么结果。他该是多么惊奇地发现,这些学生,只凭他们自己,竟然克服了对大多数法国人也不轻松的困难。人的力量竟然只取决于意愿?难道所有人其实都能理解他人所作、他人所知?”
这场偶然的实验,就这样给他的心智带来了革命。之前,雅科托曾像每个开明的教员那样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他的知识逐步传授给他的学生们,将他们领入他所做的学问。他也知道,不能对学生们灌输知识,不能让他们只是鹦鹉学舌地复述,并且要避免让他们走向各条偶然的路,在那里迷失,因为这些心智还分不出本质和附属、前因和后果。总之,教师的根本做法,本该是讲解,是从多种知识中提取出各种简单元素,以它们简明的原理,去配合那些事实上还很简单的年轻而无知的心智。所谓教学,本该是在同一种活动中传授知识和塑造心智,让其经历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一个有序进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知识上合理渐进,形成判断与品味,将自身提升到他的社会职责所要求的高度,准备好将其所学运用到这职责中:作为富有学识的精英,去从事教育、辩护、治理;作为新时代的先锋、从这时起可以出身平民家庭的才干,去研发、设计、制造工具和机械;作为秉持某类个别天才的心智,去相应的学问里作出新的发现。当然,这些学问探究者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于那些教育者所坚持的合理化教学程序,但这也不代表他们那套程序有任何问题。反过来说,他们认为需要先有一种可靠并且有序的教学,才能擢升各种独特的才能。先有因,后有果。
每个认真负责的教员都有这种推理。雅科托在30年来的职业生涯中,也一直是这样去想并去做的。但我们看到,那颗沙粒偶然而来,掺进并搅乱了这套机制(借用了法语俗语“机器中的沙粒”,指某种微小因素扰乱了整个局面)。他根本没有向他的“学生们”讲解一门语言最初级的基础,并没有向他们讲解拼写规则和动词变位。学生们只靠自己,去探索法语的哪些词对应他们认识的词,去弄懂各种词尾变化。他们只靠自己,学会了组合这些词汇,拼成法语的句子。他们读书越是进展,这些句子的拼写和语法都越加准确;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句子竟像出自作家而非初学者。所以教师的讲解本来就是多余的?或者,如果那些讲解不是多余的,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讲解中的秩序
雅科托的心智中,突然有一种启示,指向任何教育系统都有的这道盲目信条:我们必须要讲解。不过,认准这道信条又有何坏处?人只有产生理解,才能得到认识。而人产生理解,就需要有人给他作过一遍讲解,需要有教师的话打破所教材料的沉默。
但这套逻辑经不起过多追问。举例来说,一个学生取书来读。这本书包含一整套推理,以便学生理解某件材料。而现在教师开始讲课,来讲解这本书。他作出一整套推理,来讲解书中所含的那套推理。但书为什么需要这种辅助?与其付学费请来讲解人,学生家的父亲为什么不能只管把书交给子女,让孩子直接去理解书中的推理?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又怎会更能理解这不懂的内容所需讲解中的推理?讲解中的那些推理,难道性质就有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是不是又要去讲解,怎样才能理解那些推理? 因此,讲解的逻辑中,有一条无限倒推的原理:原因的倍增永远没有原因止步。而倒推得以止步、系统得以奠基,仅是因为讲解人只管断定讲解本身是否得到了讲解。他只管断定这个本身已很困扰的问题:学生是不是理解了用来教他理解书中推理的那些推理?正是凭借这一点,教师才能取代学生家的父亲:这位父亲凭什么能够保证孩子理解了书中推理?父亲所缺的、他与孩子和书三者间永远所缺的,正是讲解人的这门独特技艺:制造距离的技艺。教师的秘诀,就在于他知道如何在所教的材料和学生之间找到距离,而这也是学习和理解之间的距离。讲解人所做,就是制造和消除距离,就是在自己的言说中展开和收回距离。
言说所得的特权地位,虽然终止了无限的倒推,却构成了一种矛盾性的层。实际上在讲解秩序中,教师一般需要去口头讲解那书面的讲解。这基于一层假设,即如果要让推理更清晰、更能为学生心智所牢记,就要让教师的言说来传达它们,让这种言说得到即时的消化,因为在书中,这些推理永远凝结在恒定不变的字符中。这种言说优先于文字、听优先于读的矛盾性特权,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言说的权力与教师的权力之间又有何关联?
这个矛盾却难以面对另一个矛盾:有一类言说,孩子对它学得最好、最能透悉它的意思、最能纳为己用,而孩子学会它,并不需要教师讲解人,也早在任何教师讲解人出现之前。在收效不等的各类知性学习中,人类儿童学得最好的,正是没有任何教师可以讲解的,这就是母语。人们对孩子讲话,在他周围讲话。他去听和记,去模仿和复述,去犯错和纠正,从偶然中得到收获,用这个方法再次开始,而且他尽管年岁尚小,难以让那些讲解人展开教育,但这个孩子,不论性别、肤色、社会处境,几乎都能理解并使用父母的语言。
这个孩子凭靠自身智力,从那些并没给他讲解过语言的教师那里学会了讲话,但现在有人要对他开展那正式的教育。这等于认为他用之前同样的智力再也学不到什么,也让学习和检验之间的自主关联从此成了外来的。他和老师之间,从此有了一层屏障。教师帮助他去理解,是这个词为一切事物蒙上了纱幕:孩子要想得到理解,只能通过一个教师、而后许多个教师的讲解,而他们将带来许多材料,用逐渐进步的顺序让他理解。此外更有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自从时代走向进步以来,这类讲解就不断臻于完善,以便给出更好的讲解、给人更好的理解、让人更能学会怎么学习,尽管人们永远不能断定这所谓的理解是否随之达到了完善。我们接下来还听到某种声势渐增的担忧论调,它认为讲解系统的效率总是在下滑,而这当然又需要一次新的完善,以便这类讲解更易于让那些不能理解的人得到理解……
雅科托获得的启示,可以归结为这一句:我们必须逆转这个讲解系统的逻辑。我们不必用讲解,去补救理解中的无能。与此相反,这种无能,正是人们的讲解观念中的结构性虚构。是讲解人需要无能者,而不是后者需要前者。正是讲解人塑造了这样的无能者。向某人讲解某个事物,这等于先向他讲明,他靠自己无法对其理解。讲解与其是教学活动,更是教育的神话,是一种寓言,它将人们分为博学的心智和无知的心智、成熟的心智和幼稚的心智,分出有能者和无能者、聪慧者和愚笨者。讲解人特有的把戏,包括这样两个开场动作:他一面宣布那绝对的开始:学习活动仅从现在开始;他一面把一切要学习的事物蒙上那无知的纱幕,只有他来负责揭开。在遇到他之前,孩子像在盲目地、猜谜般地摸索。但现在他该开始学习了。
他曾经领会并复述了一些词,但现在他要开始读书。他要认识那些词,就要认识那些音节,而要认识那些音节,又要认识那些字母,而这些是父母和书本都无法教会他的,只有依靠教师的言说。
我们提到教育的神话把人们划分为两种,而更确切地说,它是把智力划分为两种。它分出了低等的智力和高等的智力。第一种智力,偶然获取各种感知,在各种习惯和需要所构成的小范围内,去经验性地记忆、领会、重复。这是小孩子和普通人的智力。第二种智力,用理性认识事物,它进展有序,由简单走向复杂,由部分走向整体。是这种智力,让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知性能力去传递他自己的知识,并且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所学内容。这就是讲解的原理,但对雅科托而言,这更是钝化的原理。
我们要了解何为钝化,就先要丢弃那些既有形象。钝化者,不是指那种一味向学生脑中填塞杂乱知识的迟钝老先生,也不是指那种知行不一而只求维护自身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初衷不良者。相反,钝化者比那些人远为精明强干,而这正在于他博学、开明、出于善意。他越是博学,就越明显看到他的知识与无知者的无知间的距离。他越是开明,就越感到盲目摸索和有序探究明显不同,就越致力于让心智得到教养、让讲解的明晰得到书的权威。他的想法是,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理解,需要为此向他更好地讲解。这开明的教育家所关心的是:孩子理解了吗?如果他没有理解,那我就去找新方法给他讲解,这种方法在原理上要更严谨、在形式上要更吸引人,然后我再来检验他是否得到了理解。
这种关心值得尊敬,然而不幸的是,理解这个简单的词、开明者们的关键词恰恰造成了所有问题。正是它,终止了理性的运动,毁弃了理性本身的自信,它将知性的世界一分为二,分隔开只会摸索的动物和受到正规教育的好少年,分隔开常识和学问,从而让理性偏离了本来的道路。那些方法论者和进步论者,只因为坚持这个制造二分的关键词,专注于完善那教人理解的方式,他们的宏大企求就只能造成进一步的钝化。孩子怕手心挨上几下就会开始结巴,只能遵从戒尺,其中道理正是他会把智力转移到别的事上。受人讲解的孩子,正是将智力投入这种负面劳动:他去理解,就是要先理解自己不靠讲解就不能理解。他所服从的不是戒尺,而是人的智力层级。而他其余要做的,只是像别的学生那样安静听课:他如果面对太难的问题找不到解答,当然会聪明地睁大眼睛。教师在细心观察,耐心讲解。他会发现孩子没有跟上,再次向他讲解,将他带回正轨。这样,孩子就得到一种新的智力,它来自教师的讲解。而后,他也可能去做讲解人。他已经得到了这套设备,不过他还要对它做些完善:他将会成为进步论者。
注:本文摘自《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题目新拟,脚注随文且有删减。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作者简介:
雅克•朗西埃(1940— ),出生于阿尔及尔的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早年与老师阿尔都塞合著《阅读〈资本论〉》,后来走上独立的思想道路,成为当今法国激进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撰写了多本著作探讨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包括《电影的寓言》《被解放的观众》《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系列场景》《失去的线索——关于现代虚构作品的随笔》等。
译者简介:
赵子龙,法国索邦大学博士研究生,译著有朗西埃《美感论》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封底文字:
为了打破社会歧视的循环,我们需要这独特的行动,即雅科托所说的智力解放:下决心去出发,去行使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坚持它是属于所有人的能力;让众人穿过各种事物和符号的丛林,作出自身的知性历险,彼此看作恒久劳作的探究者和艺术家,而非只会指挥与服从、逢迎与歧视的存在。这种劳动,创建的是那仅有的值得我们投身其中的共同体形式。
——雅克•朗西埃
朗西埃细致勾勒出教师的一种新形象,解除了柏拉图对知识与权力的关联。在这个领域中,他展现了从19世纪的革命性创造中汲取的丰富资源。我们必须致敬这非凡的姿态,它唤醒了历史档案,在我看来要比福柯的姿态更有效力、更少悲观。
——阿兰•巴迪乌
《无知的教师》令我们面对任一种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哲学都避而不谈的词、我们的政治现代性的奠基之词:平等。它被各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丢进历史或黯淡无光的未来,但被朗西埃重新置于现在。
——克莉丝汀•罗斯
朗西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角度,但不是让我们将它套用在自己的政治思考中,而是让我们自己走进这道门,更好地去审视这些思考。平等这项主张为政治思考展开了新的前景,它令我们在经历过去这个世纪后更加向往。
——托德•梅
目录
中文版序1
第一章 一场知性历险1
讲解中的秩序7
偶然与意志11
使人解放的教师16
力量的循环19
第二章 无知者的课堂25
书中的海岛29
卡吕普索和锁匠35
教师与苏格拉底40
无知者的力量42
关系每个人的事45
盲人与狗52
一切都在一切之中55
第三章 平等者的理性59
大脑与树叶62
投入关注的动物66
操纵智力的意志72
真诚的原则76
理性和语言80
我也是画家!87
诗人们的教诲90
平等者的共同体95
第四章 歧视中的社会99
重力的法则102
不平等的激情107
辩术的痴妄110
自认高等的低等者114
哲人王与人民主权118
如何理性地反理性121
阿文提诺山上的讲话127
第五章 解放者的猴戏131
解放的方法与社会的方法134
人的解放与人民教育138
进步论者们142
羊群与人群147
进步者的循环151
倾洒在人民头顶157
旧教师的胜利162
教学化的社会166
全一学的故事170
解放的墓志铭175
关键词索引177
译后记182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火热预售,正在进行!
火热预售,正在进行!
火热预售,正在进行!
购买方式一: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微店一键下单,包邮到家!

购买方式二:
天猫搜索“西北大学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西北大学出版社
(有知识、有温度,欢迎关注)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