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共同体的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案例评析和规范指引》(订购) 主编:何欣 张永然 ISBN:978-7-5620-9907-9 定价:49.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主编简介
何欣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曾获北京市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永然 男,汉族,山东薛城人,法学博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生处副处长,编著《法理与情怀——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案例评析和实务指导》《经典法律格言解读》等书籍,在《北京教育(德育)》等期刊公开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主持北京市高校党建课题、首都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多项,曾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优秀德育工作者”、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本书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以法治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底线的思维、辩证的思维以及创新的思维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生导学关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透彻的法理分析厘清了导师和研究生的权责关系和行为规范,以深刻的学理阐释明确了导师和研究生作为德育共同体,导学关系是融知识传承、学术创新、情感交融、人格塑造的新型师生关系,依法依规提出情理相融、操作可行的对策建议。本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俗易懂实用,对于高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序 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亦明确提出,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其基础和关键。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导师不仅是学业导师,是研究生学术道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引路人,还是人生导师,更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导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中国政法大学历来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自1979年复办以来,法大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四十多个年头,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导师,培养了大量的卓越高层次法治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法大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的“五三”讲话精神为主线,着力于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相继出台《中共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严格导师遴选机制,全面开展导师队伍培训和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工作,将立德树人职责要求贯彻于导师队伍建设始终,努力实现导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全面落实新时代对导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为全方位总结经验,并为深入推进导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法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立足本职工作,撰写并出版了《德育共同体的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案例评析和规范指引》一书。整体来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该书从导学关系这一视角切入,全面剖析当前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难点和热点,深度解析制约导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和因素,并就“导师如何导,学生怎么学”这一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是特色鲜明。该书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针对当前研究生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理上和法理上的分析。依法治校的理念贯彻于通篇,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见于细处。这充分体现了法大的办学特色和法大人的精神特质。
三是成果实用。该书通俗易懂,聚焦问题,法理分析明确,建议措施操作可行,对导师常用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这有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理解和使用该书,该书可以作为导师应对各类问题的参考手册。
当然,本书作为法大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阶段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其中有许多亮点,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在此希望我们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专业人员一起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李曙光教授 2020年8月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