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培养好孩子 来自一所幼儿园的道德发展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培养好孩子 来自一所幼儿园的道德发展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
文/帕斯卡·博耶(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和心理学系的亨利·卢斯教席教授,2011年古根海姆奖获得者)
2021-05-26 10:29:15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订购
  许晶祝宇清
  978-7-5760-0015-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5.00元  

  这是一部既适时又重要的专著。适时在于本书针对人们高度关心的问题,即道德语境如何影响儿童教育;重要在于许晶对这个问题的详尽研究超越了新闻报道式的记述,也充分启示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儿童的道德习得。

  人类学家按理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儿童发展。毕竟,童年是我们习得所在群体或国家特定社会规范与偏好的时期。但是,主流人类学家往往不太关注童年,这是因为他们持有错误的预设。他们往往认为,习得所在群体规范与偏好就是简单的吸收而已,如同海绵吸水,或者更确切地说,像是把信息从一台电脑下载到另一台电脑上。如果你相信这种类比,那么研究儿童发展的确所得甚少。遵循这种类比,如果你想了解的只是文件内容,那么你的电脑从另一台电脑“获得”文件的特定方式就无关紧要。但正如很多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怀疑的那样,这种思路纯属误导,许晶也在本书中力证了这点。

  儿童并非通过“下载”来获得信息。他们的头脑充满许多具体期望、直觉和认知倾向,这让他们能够自发从所处环境的碎片化信息中搭建起对世界的整体理解。众所周知,儿童并不是通过被传授语法来习得母语,相反,他们倾听身边的种种对话,在头脑中构建语法。

  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道德,尽管我们可能会觉得讶异。我们往往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孩子们的头脑里,认为这些规范主要经由奖惩而被“内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儿童其实对于伤害与关怀、合作、公正持有先验假设,这正是他们能够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因;就好像人类因为有视神经系统才能感知视觉。中国传统隐喻在此非常贴切,培养孩子就像是培育一棵树苗。你能够通过给树苗施肥、修剪杂枝、清理杂草来帮助它——但是真正实现生长的是树苗本身,而不是你。道德是习得的,习得过程需要帮助,但道德并不是被教出来的。

  因此,道德习得的过程复杂且值得研究——尤其是当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充满张力甚至冲突,当孩子身边的大人们对他们的道德标准感到困惑时。当代社会情况正是如此,很多家长认为,高度发展的经济所要求的竞争与效率,和基于公平与尊重的道德之间存在冲突。但宏观层面的张力和冲突如何影响儿童的日常世界?孩子们如何理解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道德规范?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复杂互动,记录这些互动如何变化,理解儿童既多样又共通的道德能力。这似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幸运的是,许晶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她这样的研究方式仍然会是社会科学审慎研究的一个榜样。她运用了人类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理解复杂多变的研究现象。她密切关注儿童如何通过日常互动理解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世界。她细致描绘外部世界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和情感,以及儿童们如何处理外部世界的影响,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道德体系。她的记述相当生动,也始终保持学术严谨性。

  本书已经获得学界赞许,为帮助读者理解当代社会及其对于道德的矛盾态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它做到了人类学研究一直努力去做的,那就是去分析和解释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去追问人类文化现象背后的“为什么”, 并告诉我们这世界并非不证自明。我们因之必须学习,我们也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作为老师。

  本文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订购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