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家庭教育的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父母的5堂必修课:家庭教育的心理学智慧》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家庭教育的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父母的5堂必修课:家庭教育的心理学智慧》
张雯
2021-06-21 09:12:44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名:《父母的5堂必修课:家庭教育的心理学智慧》(订购)
  作者:张雯
  ISBN:978-7-5760-1426-6
  定价:36.00元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些家长学了很多很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在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上效果却并不好,甚至完全没有用。

  而有的家长,好像从没学习过任何理论和技术,他的孩子成长似乎非常顺利,没有让人头痛的或者明显的发展问题。

  我从事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接近二十年,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工作十多年,讲授家庭心理与儿童教育相关的课程也有十年左右。随着这么多年临床工作的实践和思考,以及不断加深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慢慢地我发现,在家庭教育中有些东西是超越了年龄、家庭背景、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理论流派的。

  这些东西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去面对和修炼的部分,是每个成人都需要去不断提升的方面。甚至,这些东西也超越了角色,即便你当下不是为人父母,只要你是处在关系中的一个人,你都会需要它们。只是这些内容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加重要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想探讨的是家庭教育过程里的“元能力”,即成为父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这几个方面能力的提升会帮你化解很多的教育难题。

  那么,有哪些“元能力”呢?

  1 沟通能力

  在面对家庭教育的时候,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沟通。

  沟通是传达和接收的双过程,父母在跟孩子对话的时候,不能只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还需要学会倾听孩子表达了什么。

  在古文字中,“听”写为“聽”,这意味着我们在倾听的时候,需要用最强的(王的)耳朵,用十个眼睛(十,横着的目)和用一颗心去听。

  2 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包含了每个人对自身情绪的了解和认识、对别人情绪的了解和认识,以及情绪的稳定性,即情绪控制的问题。

  很多人对情绪的认识有误解,常常认为自己应该修炼到喜怒不形于色是最好的,但其实不是。我们需要保有丰富的情绪感受力,同时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3 容纳能力

  正如孕育生命需要子宫,养育孩子也需要一对能容纳孩子各方面的父母。

  拥有较好的容纳能力的父母意味着能接纳孩子的本性,对养育过程中的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能容忍未知的和不确定的事件,并努力理解和消化来自自己、孩子以及双方关系中的种种反应。

  4 界限能力

  拥有边界意识在所有关系体验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界限既是一种保护,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了爱与自由。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边界,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为孩子的自我发展和外部发展留有空间。

  5 觉察能力

  一个好的家长一定是有敏锐直觉并善于思考的,因为直觉是一种本能,而思考则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中的反思和领悟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的高度和胸怀。不断学习和反思才有可能引导家长成为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专家。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通过学习一些技术来管理和应对孩子,所以类似“育儿一百招” “怎样对付熊孩子”这些话题很受欢迎,我知道这是家长们特别需要的。虽然我也认可技术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重要性,但我认为方法一定要为理念服务才行。

  从我接触的家庭案例来看,我觉得这个时代的家长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而是缺少自己对家庭教育中一些本质问题的思考。

  有些家庭教育中困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依赖技术方法,而是需要家长突破自身人格层面的局限,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带动问题的解决。

  鉴于此,《父母的5堂必修课:家庭教育的心理学智慧》本书的核心是“针对常见的家庭教育困扰,从心理发展的视角给予分析和探讨,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本质,帮助父母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提供综合的问题解决途径”。

  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家长们通过对“元能力”的学习和自我成长,促进家长们的自我反思和建构能力的提升,让家长们有机会看见真实的孩子,同时,也能看见真实的自己,成为新时代有思辨能力的“成长型”父母。

  从临床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来看待家庭教育,会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首先,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更偏向微观,更个体化,更强调每个个体的不同或者特殊性。而教育学者的视角会更宏观,研究的更多的是普遍性、规律性、哲理性的部分。

  其次,从咨询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或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来谈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多地会考虑到双主体。

  我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个双向相互建构的过程。一个好的家长,不仅能够对自己的小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能接受孩子对他的教育,即双主体教育。

  过去我们认为,孩子是需要我们去训化、去教导、去塑造的教育对象。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未来图画的美丽或丑陋是父母描绘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单向的,只是父母面向孩子的过程。

  但现在我们更多地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的个体。他拥有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考的角度。

  家长必须看到孩子是教育活动中一个主要的变量,影响着各个环节。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属于自己的内在使命。

  再次,心理学是教育的客观理论基础,教育要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现实。因为无视孩子心理发展阶段来教育孩子是很难的,也是不科学的。

  所以在我的这本书里,一方面体现了我多年心理学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经验所带给我的对心灵、儿童、教育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会有很多供家长参考的可操作性的实战策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议题,它很重要,但它也不是唯一。

  当家长能正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能将自己的其他角色与家长这个角色区分和整合,将家庭教育与家庭关系、家庭发展、家庭社会等所处环境联系起来,从生态系统等角度加以考量,认清自己的特点和长短板,善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机会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的伙伴。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