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少年刘伯承的人生历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少年刘伯承》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少年刘伯承的人生历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少年刘伯承》
2021-08-09 14:02:52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892年12月4日,在四川开县(现为重庆市开州区)赵家场乡张家坝,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婴儿的父亲刘文炳是闻名当地乡邻的“泥腿文人”,当他满怀希冀地为爱子取名命字时,恐怕也没有想到,怀里的这个婴儿会在19岁时怀着“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一身之富贵”的理想信念离开故土,从此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与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段从一名护国军排长成长为共和国“军神”的传奇。在无数先烈用热血和信念织就的五星红旗上,他是熠熠星辉中璀璨的一颗。那个曾经躺在父亲怀里的婴儿,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高超指挥艺术的卓越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生于乱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刘伯承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革命的道路。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他一路披荆斩棘,为身处水深火热的穷苦大众寻求解放,为内外交困的中国找寻出路。从辛亥革命到土地革命,从万里长征到建立解放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以说,我们在中华民族解放和建设事业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见到刘伯承元帅那多谋善断、顽强果敢的身影。无怪乎朱德元帅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元帅称赞他是“苦学入梦寐,劳生历艰难”“论兵新孙吴”;邓小平同志评价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

  翻阅刘伯承的人生,我们的确只能用“传奇”来形容。那么,这样的“传奇”人生是怎样一笔一画写就的?如何将“传奇”背后的精神播撒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间,培育出更多爱国爱民、敢于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时间的轮盘拨回初始,看看刘伯承元帅的少年时代,我们或许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刘伯承》(订购)以画传的方式,将目光聚焦到刘伯承元帅的少年时代,以他诞生到19岁的成长时间为轴线,以他在家乡开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为素材,基于已经出版的《刘伯承传》第一章“最初的脚步”内容,用213幅连环画生动讲述了“泥腿文人”家、农民“孩子王”、幸遇良师、少年习武、惩治恶少、痛说家史、汉西书院、县高才子、辍学夔中、巧送挽联、黄陵城抒怀、艰难岁月、年关写对联、巧斗地头蛇、焚烧“鲁班书”、上海之行和立志从军等17个刘伯承的少年逸事。在一幅幅传神的素描插图和精炼的文字解说中,读者很容易就进入到少年刘伯承的个人世界,触摸他真实的人生轨迹,体会其成长的心路历程。读完此书,一个孝字当先、勤劳勇敢、勤学苦练、愤世嫉俗、心怀高远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深深钦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亚里士多德曾说,美德的培养来自榜样和效仿,有德之人的幸福生活是引导人们弃陋习、仿美德的重要典范;爱因斯坦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质量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儒家也有言: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品德高尚的榜样,能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成人带来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刘伯承就是这样的榜样,《少年刘伯承》(订购)就是一本介绍榜样的书。

  如今,虽然新兴便利的技术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给青少年带来了安稳闲适的成长环境,但部分青少年却遇到了心灵发育的困境,在冗杂的现代信息环境中迷失方向,缺乏历史思维和接班人意识。《少年刘伯承》(订购)通过描绘刘伯承少年时期艰苦奋斗、立志报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一个传奇革命家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为当下的青少年亟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范本,能够引导青少年汲取红色历史的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和是非观。

  这是一本具有厚重底蕴的书,是一本将传统故事和现代阅读习惯融合起来的书,可以为读图时代的青少年读者提供丰富的营养。新时代的青少年必将是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爱国爱民、堪当重任的“国之大者”,在前人榜样的光辉照耀中,他们定能集聚起更为强大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才智。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