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从疫看世界——华东师大出版社《人类抗疫全记录》读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从疫看世界——华东师大出版社《人类抗疫全记录》读后
草木
2003-10-27 16:15:12  来源: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常见的名称,指的就是现在所谓的传染病。早期的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异常有限,无法详细地区分传染病的种类,遂将传染病笼统地称为疫。在古代,人在疫前软弱无能,往往只能任疫宰割。威廉姆·麦可尼在《瘟疫与人》中警告:“才智、知识和组织都无法改变人们在面对寄生性生物入侵时的脆弱无助,自从人类出现,传染性疾病便随之出现,什么时侯人类还存在,传染病就存在。传染病过去是,而且以后也一定会是影响人类历史的一个最基础的决定因素。”

 进入农业社会后,文明像种子一样落地生根,但也正是从这时起,人类开始遇到许多在原始捕猎时期不曾面对的疾病:驯养家畜使得动物的疾病传染给人。比如,天花和肺结核来自于牛,麻风病来自于水牛,普通的感冒最早则是从马那里传来的。在城市和村庄,饮水的卫生条件非常糟糕,人的排泄物混杂在饮用的水源中,这正是寄生物最喜欢的生存环境,由此引起的疾病一旦爆发,将袭击整个地区。

 瘟疫的爆发使得人们四散逃亡,逃走的人群又成为新的疫源……难怪历史学家们发现,要在大部分有记载的历史中找到人类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情况很难很难。公元165年,罗马帝国流行天花,大约1/4的人口死去。几乎在同—时期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出现了瘟疫,估计死亡率达40%以上;公元6世纪麻风病传到欧洲,欧洲人对付麻风病的惟一办法似乎就是将病人关进麻风院隔离起来。14~17世纪,黑死病肆虐欧洲长达300多年。这是—个黑暗而疯狂的年代,历史学家阿诺·卡伦曾写道:“灾难时期留下来的日记和编年史仍在挑战着人们的想像力。婴儿们吮吸着他们死去的母亲的乳房,孤独的幸存者穿着长袍戴着珠宝在空荡荡的城市游荡,有的人在街上赤裸着身体狂欢,幽灵船载满了尸体在海上漂浮……”

 瘟疫留给人类的记忆是深刻的,人们在同瘟疫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明朝吴有性著《瘟疫论》,是为研究防治瘟疫病的创新之著。后人评其为“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后世矣。”大的瘟疫到来,民众十分恐惧。很多被传染者,不去医治,而去求神。他们请萨满到家里,为患者跳神治病。萨满头戴神帽、腰系振铃,击鼓作乐,手舞足蹈,祈求神灵保佑。但是,康熙帝不赞成找萨满跳神治病,而是用科学方法防治。他派人到江南将以人痘防天花的医生请到宫中,力排旧俗之见,给子孙们种痘。并把种人痘推介到大臣家中和蒙古部落。

 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发酵过程的原因——单细胞霉菌的分裂繁殖。他马上产生联想,很快证明肉的腐烂也是细小的分裂霉菌引起的。接着,他想到许多疾病的症状与腐烂过程相似,是否也是微生物所致?于是他把寻找这些致病微生物作为自己惟一的工作目标。在他一生许多重要发现中,最负盛名的是从患狂犬病狗的干燥脊髓中制取了狂犬病疫苗。在同一时期,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巴斯德思想的影响下也在致力于传染病的研究。他阐明了炭疽杆菌的生活奥秘,以后又证明了化脓是由各种各样有生命的细菌所致。1882年3月24日,科赫公布结核杆菌是分枝杆状的分裂菌,长度在干分之一点五到干分之三点五毫米之间,厚度约为干分之零点五毫米。沿着他开拓和指明的道路,他和他的学派发现了霍乱、斑疹伤寒、麻风、丹毒、白喉、破伤风、鼠疫、痢疾、脑脊髓炎等大量动物流行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病菌。他们在做出许多创新发现以后,又鼓励自己和其他人创造了一些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教育人们认识传染病的性质及传染方式,从而促进了公共卫生学的产生,把医疗卫生事业引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可以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人类的抗疫史。从《人类抗疫全记录)(张剑光、陈蓉霞、王锦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我们便可窥豹一斑。此书是一部介绍古今中外人类抗击瘟疫的历史片段的普及性读物。它以150多幅图片,向读者再现世界史上许多起令人惊心动魄的瘟疫风暴及人类抗疫斗争。其中蕴涵着极大的深意。本书作者也希望通过这本描述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的书,能给读者以两点启示:一是传染病并不可怕,它既可预防,也一定有办法治疗;二是我们人类如何善待自然及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10.24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