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贫困:中国的承诺》(订购) 汪三贵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的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赢得了最广大人民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我国减贫效率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原有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按照国际极端贫困线,2015年全球有7.36亿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和非洲地区;按照国际中度贫困线,2015年有19.5亿重度贫困人口。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环境、经济、社会、人口、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其中,不利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可谓“先天不足”,而经济制度和社会政策则可以理解为造成或解决贫困问题的“后天”因素。除此之外,公共支出的过度城市偏向和现代化导向也会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和人口的发展,这就要求扶贫必须注重改善基础设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
非洲、南亚、拉美等地区的贫困问题,在二战后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关注度,联合国等国际政治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外加许多慈善基金会都积极投身于对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救助。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了《贫困与共享繁荣:探究贫困之谜》报告,公布了1990年至2015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的进展。1990年,全球有36%贫困人口,到2015年这一比例降到10%。报告显示,与东亚、太平洋、南亚等地区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脱贫进展缓慢。
相比之下,我国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显得相当惊人。这也是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慈善组织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能大规模减贫?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其所著的《消除贫困:中国的承诺》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作者在书中指出,首先,我们在减贫扶贫工作上,有着坚强决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领导全国人民摆脱殖民掠夺、侵略和贫困,走向全面富裕。这意味着,一以贯之减除贫困,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表现。
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健全了消除致贫的制度性因素,包括土地制度、初始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完善对贫困人口的医疗和教育覆盖,各级政府纷纷建立了贫困人口可便利获得的慢性病签约服务制度、先就诊后付费等制度,完善了覆盖到村的医疗体系,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落实“两免一补”优惠政策。
第三,推行合理的减贫战略。其一是通过带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增强贫困地区经济活力来实现扶贫开发。针对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条件存在突出问题的地区,还启动了持续的易地扶贫搬迁,并开展以工代赈工程,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其二是推行可行的扶贫模式,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扶贫政策开始转变为生产帮助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式扶贫,实施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而这一切仅仅用了8年时间,在世界历史上是惊人的壮举。也因此,在国内外,都有发出疑问,担忧或怀疑扶贫成效。《消除贫困:中国的承诺》一书也就此解答了大家的疑惑。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晰脱贫标准为“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也就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当年贫困线标准(2020年为4000元/年),贫困人口脱贫后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本书作者通过大量权威、翔实的数据证明了上述细分标准均已达到,并详细解析了精准扶贫的落脚地和实施重点,证明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真实实效。
我国的脱贫攻坚成就,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作者指出,我国的减贫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南亚和非洲极端贫困地区的减贫工作提供了参照蓝本:首先,减贫必须有系统的思想指导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其次,减贫战略要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第三,保持扶贫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第四,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
本文原载于2021年11月2日《西安晚报》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