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当代美学的一个全新视角——评《生存的美学问题》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当代美学的一个全新视角——评《生存的美学问题》
2002-07-18 14:55:12  来源:  
 
韩行章

美学的存在与发展是以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从传统艺术理论到中国当代美学,其转换过程中必然打上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烙印。这一历史烙印使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的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也正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高楠先生所著的《生存的美学问题》一书,则立足于此,以新视角去审视、去立论,读罢令人耳日一新而掩卷深思。

《生存的美学问题》的突出特色,是“整合”古今中外的美学理论及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存论美学”,进而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出美学的理性思考。



一、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大视角出发,建构生存论美学

自有人类就有人类生存问题。现实生存者生存本身便是不断以各种各样的生存问题向生存同时也向生存者的世界展开,生存即是不断提出生存问题和生存问题的不断求解。哲学史上,间或地论及生存问题的著述不少,从孔子的“孝悌”、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到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等等。但系统地求解这一问题的则不多。作者在“整合”的基础上,对生存论的理论体系性做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就人类生存问题发论,便可以统称为生存论”,其基本理论包括:生存论的认识论、生存论的历史论和生存论的美学建构。在此基础上,作者直面中国文化精神发展史中的“两大基本矛盾”,力图从生存论出发去构建一种新的美学观,即生存论的美学观或美学体系。这一美学观主要包括:生存论美学、生存与美的关系、美的生存状态和美的生存论的民族形态与现实形态等四大方面。

高楠先生以这一美学观为基本建构,对传统美学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进而对“美的创造一一人的社会化与自由的社会实践本质”、“美的实现——社会人化与人的自由承领”、“审美价值——功利与超功利”和“美的非超越形态——生活艺术化”等重要美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应当说,其中确有一些独到之处,足以见证作者的学术能力与创新勇气。例如“社会化”“自由”的“实现”,便是很深刻的命题。在人类美学史上,也有以语言、文本、思想的样态呈现为前后相继的充溢生命活力的壮丽河川。从传统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到现代“自然因人而睁开了眼睛”(海德格尔),从古代美善不分到现代的美善分流,从远古的巫术膜拜对象到今日的审美感受,正是这一泻千里的巨江阔洋的节奏、韵律和心音。

此外,作者还依据生存论美学,提出了关于时代发展的历史多元决定论四要素的论点,特别是其中“系统化精神因素”的理性认知,则可称之为读者“解读”生存论美学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决定时代发展的历史因素有生存需求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系统精神因素。他指出:“系统性精神活动包括系统性目的,包括对世界整体性联系与世界的历史联贯性的解释与把握,也包括为实现系统性目的而提出的各种阶段性目的及实现这些目的的指导思想、所选择的方法手段等等,它们总是具体化为各种理论著述、实践方案……这样的系统性精神活动由于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因此便有体现着历史发展方向的物质力量相应和,从而转化为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推创出影响历史发展的事件,产生富于历史影响的代表人物。”

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强调“系统性精神因素”的重要作用,其目的在于剖析中国文化精神发展所面对的“传统与现代,个性与整体”这两大基本矛盾,并力图以此来说明生存论美学的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现代是前现代的继续与发展,是前现代的升华与结晶。现代性问题的提出本身便具有不同的向度:无限发展的乐观向度,短暂、偶然、飞逝的审美向度,以及不同于传统但不弃掉传统的历史向度。它们恰好构成了时间之流的前后衔接的有机递进。这种非线性的网状交叉,包含着也展现着“系统精神因素”,呈现出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美的历程”图景。另外,这“系统性精神因素”,一方面因人而异地塑造着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个性”,另一方面又融合出整体性的多元及离异、亲合的风貌。正向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华夏民族,由于具有几千年的传统精华的支撑,便因“乐感文化”的激发而生意盎然,同时又因开放的阔大胸襟,不拒一见之得,纳百家之长而日益丰满。



二、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确立生存论美学的理论地位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不被人们所注意或长期隐匿的某些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学术问题,如今才凸现出来,而长期以来时隐时现的生存论美学,正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现实的理论需要。对于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作者坚持“生活艺术化”的观点,认为这一观点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由于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失位”与“文化失层”所造成的。

所谓的“社会失位”,简单地说就是社会成员普遍性地在既有的社会位置上颠落,进入“无位”或“错位”的状态,例如干部经商等等。这种社会“失位”必然导致一种失信心态的存在,外在的表现就是“庸忙”;所谓的“文化失层”,是指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既有的文化群体划分、文化群体序位以及文化群体关系已不再适应文化的现实状况。这种“文化失层”必然会带来社会文化行为的变化,即出现文化的包容性与文化的主动选择性。例如在审美领域中,昔日某些固守“阳春白雪”的雅士,已不再发出对小品、商业媚俗片的谴责,而转变为从中感受自己的乐趣。当然,这种娱乐功能的增强有着历史和现实根据,是对政治艺术学的反拨,向“下里巴人”的靠拢。但这并不是一切,因为它并不成为艺术功能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而且当这个功能越界超度时就会引发变革,如社会对“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玩文学的批评。这批评即引向一个高度——包容俗文化又超越俗文化的文学张力。

传统艺术论认为,艺术超越于生活,是生成学的加工提炼;经由艺术接受,人们获得教育、娱乐与审美享受。然而,从生存沦美学的视角去说,艺术并不只是生活;生活所给予人们的多是物质性的实在的东西,艺术所给予人的则多是物态化的形象感受、体验、领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得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生活艺术化提供普遍性条件”这一重要论断。这也就是生活大于艺术的意思。物质文明总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总是物质文明的积淀和成果。传统农业时代,生活节奏总是缓慢悠长,而现代节奏总是快速短暂的,它具有农业所不可能有的时空快感。例如:古代“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而今日乘飞机只需片刻即到。这飞机就是物质高科技带来的进步,人们的快感正是这种进步的审美体现。

作者在书中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这一观点,他从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荣格的“集体化动力论”中借用了“移置”理论,用以解释在审美发展史,宣泄的审美活动与升华的审美活动在审美过程中不同于“文化失位”的差异性。他认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极为活跃与市场影响的无所不在,正导致社会审美性冲动的宣泄化,市场的消费者欲望的不断发展与膨胀。这种“物欲”的、不厌足的需求或欲望在不厌足中所承受的永恒的压抑,将会刁<断地“移置”为艺术需求、审美需求,从而使人们从艺术活动、审美活动中求得被压抑之“物欲”的替代性满足。因此,在“生活艺术化”中居于主体位置与中心位置的是众人,是从众人中涌出的经由市场细分与定位的具体的人群(消费者)。王一川先生在论及“生活艺术化”时曾经严肃地指出:“当统一的美学理论萎缩时,分门别类的实用美学却在扩张和兴盛。”我认为,尽管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艺术的失落或堕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艺术化”愈来愈成为普遍而且必然的美学现象。这种现象是现实的,黑格尔曾指出:“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它展现了特定时空下特定审美趣味的特定生成,如果不这样,那就不可思议了。但是,在市声嚣嚣的今日,特别是走出现代的后现代国家,却大声疾呼回归自然那“花开水流”、“人境俱清”的以往“桃花源”,因为这是现代人也需要有富足之后的宁静,那心理上的替换和补充,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正是作者强调的传统与现代的互补和融合,正是作者强调的“生存生活”的需要。它基于生态失衡的物质膨胀,需要“天人合一”的平衡与协调。

肖鹰先生在《论美学的现代发生》一文中曾经讲过:“现代性的人文精神构成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并且决定了美学独立、自律的理论形态。”高楠先生正是基于“现代性的人文精神”去构建生存论美学的。尽管我本人对该书的某些学术观点有着刁<同的看法,例如没有特别强调和开掘发展在先、存在在后的历史逻辑的统一问题,亦认为其“建构”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我仍然认为《生存的美学问题》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专著,值得学界同仁一读。

(《生存的美学问题》,高楠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本文作者系辽宁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2.5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