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之光:上海老城区风貌忆旧》(订购)
上海通志馆 《上海滩》杂志编辑部 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上海的每一条马路、每一幢老房子、每一条里弄、每一个老城区都记载着厚重的历史,镌刻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生活工作在上海,就要融入上海、了解并熟悉海派文化。当下,上海正在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特选取《城市之光:上海老城区风貌忆旧》精彩篇章推荐给读者,以期拓宽大家的海派视野,从而更加热爱上海这座城市,弘扬上海城市精神。
“八仙桥”的来历与变迁
许洪新
如今的上海是越来越现代化了,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触目皆是,富丽堂皇的宾馆商场随处可见,宽达六七十米乃至80米以上的大马路,车流不息,却时而还会拥堵。只有在某些城区,于不经意之中还会听到充满乡土气息的地名,唤醒人们对传统上海的记忆,也让年轻人与新上海人产生疑惑和好奇。在这类地名中,八仙桥就是其中之一。
闹市腹地
八仙桥是一个区片,通常是指今金陵中路西藏路口为中心的环周百来米。大致是:东起云南南路,西至普安路,南自桃源路,北抵宁海东路及其向广场公园的延伸线,即原宁海西路。
站在兰生大厦顶层转盘餐厅上,俯视脚下,正东是延向黄浦江边金陵东路的骑楼式长廊,具有法国公共建筑特征的光明中学楼和有着浓重传统建筑元素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分踞南北;南边是柳林大厦,西南是体量极大的大上海时代广场;西侧金钟广场、上海广场、淮海商厦顺次而立;北面是广场公园,再远是延安路高架,坐落在绿色地毯中的高雅艺术殿堂上海音乐厅,绿地毯下重重裹藏着地铁8号线车站。楼宇间所夹的西藏南路、淮海中路,都是沪上最热闹的道路。所以,这里绝对是大上海的闹市。从位置而言,更是大上海闹市的一块腹地。这块腹地,曾分属黄浦、卢湾两区,经2011年的撤二建一,于今全属新黄浦区。
六座八仙桥
光绪二年(1876年),一位名叫葛元煦的杭州人写了本《沪游杂记》。咸丰十一年(1861年)前后,为避太平军兵灾,他来到上海。这本《沪游杂记》,便是他将寓居租界15年的见闻,仿《都门纪略》所写的。是书卷首有他手绘的三幅地图,在《法租界图》中,不仅标有“八仙桥街”,还标有环周四座八仙桥的具体位置,即今大世界门口,跨洋泾浜的“老八仙桥”;今云南南路、云南中路间,跨洋泾浜,连接英美租界与法租界的“北八仙桥”;今宁海东路与原宁海西路、即今上海音乐厅东侧广场公园间,跨周泾的“中八仙桥”;今金陵东路与金陵中路间,跨周泾的“南八仙桥”。
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编纂地名志时,还调查获悉在原龙门路邮局(今金钟广场西北侧)与原八仙桥菜场(今公交龙门路站及广场公园)处,有跨北长浜支流的“石八仙桥”,在原嵩山电影院门前,有“木八仙桥”。
八仙桥面貌变迁
八仙桥位于上海城厢西北。南北贯流的周泾,将区片分成东西两块,通过周泾,经洋泾浜、泥城浜、北长浜,可东通黄浦江,南连肇嘉浜,北达吴淞江,西接东芦浦、涌泉浜。由城厢往法华镇、静安寺的两条大路也经过这里,水陆交通便捷,是上海西乡菜农柴贩出入城厢的要孔。
开埠之前,有几座村落散落在周泾之西。今上海广场、淮海商厦处是赵家宅、今上海音乐厅西侧是陆家宅,所建陆家观音堂很著名,再西至普安路延长线处为东杜家宅,桃源路、西藏路西南为褚家桥。明清以降,城内移民日众,区片南半部周泾两侧多为四明公所坟地,北半部周泾之西是潮州会馆坟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东块先被划入新辟的法租界,率先开始城市化。光绪三年(1877年)7月设西区捕房,位于今光明中学处,1912年1月迁至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光绪十九年法国驻沪领事馆楼翻修时,原设楼内的法租界会审公堂和监狱都暂迁于西区捕房内。19世纪60年代中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筑桥延伸后,西块也开始受到影响。1900年,西块也被扩入法租界,同年就辟建了西江路,即今淮海中路东段,在此前后旧式里弄住宅大批兴建。仅据1909年《上海指南》记载,在今兰生大厦处有吉祥里、芝和里、鼎新里,金钟广场处有慈荫里,上海广场处有长兴里、长福里、荣昌里、鼎吉里,大上海时代广场处有文庆里、平安里、树德里、鼎康里,上海音乐厅东有太平里、首安里,音乐厅西有敦厚里,等等。其中如敦厚里建于1895年,首安里也建于19世纪末。
清末民初,周泾、洋泾浜、北长浜几乎同时填没,辟筑了今西藏南路、延安东路。东块城区自民国初起更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造,1912年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楼、1917年大世界、1931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都相继建成。西块虽于该期也建有恩派亚、黄金两座戏院,住宅也成片翻新为石库门建筑,但总的变化不大,从而使东西两块呈现出颇为不同的文化风貌。
20世纪90年代中叶,淮海中路东段城区实施改造,西块面貌发生巨变,高层商务楼、商住两用楼鳞次栉比,令原先巍峨高大的光明中学楼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楼相形见绌。在新建楼宇中柳林大楼最值得一提,这是为柳林路小商品市场专门建造的。柳林路小商品市场是上海改革开放中最早组建的市场,1980年10月19日开张,当时有80个摊位,至1985年已成为拥有422个摊位的羊毛衫服装专业市场,生意遍及除西藏外的各省区,1993年营业额达7358万元,居全市各小市场之首。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记者纷纷前来专访,一时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96年,马路市场进驻柳林大楼,直到2000年他迁,存在了21年。
八仙桥地名亟待保护
面对一幢幢的现代化楼宇和满眼新绿的广场公园,抚今思昔,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慨。感慨之余,我想到了八仙桥之名。地名是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社会记忆。一旦脱离地理实体,即丧失了社会应用功能,旋即从社会记忆中由淡化而逐渐消亡。八仙桥名在填河拆除后,能够经久传承,全仗一直在使用。如今,却因城区大改造而致无一处以其为名,不用很久,八仙桥名就将湮没。作为一个蕴含上海人民民族精神的老地名,听任湮没,岂不可惜。故而笔者在2006年《上海地名》上著文,吁请有关方面引起重视,保护类似八仙桥这样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今天,借此一角再作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在对新地理实体命名时,立足城区文化的传承,广泛采征民意,让上海这座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城市文化更加五彩缤纷。
本文节选自上海大学出版社《城市之光:上海老城区风貌忆旧》。
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