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 (订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磅推荐“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共17册。
第一辑包括《科学的形上之维》《历史中的哲学》《孟子的哲学思想》《王学通论》《哲学的视域》《再思儒学》《认识与价值》《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8册。
第二辑包括《成己与成物》《道论》《伦理与存在》《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善的历程》《心学之思》《哲学:思向何方》《政治、伦理及其他》《庄子的思想世界》9册。
概 述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作为杨国荣著作的汇集,比较完整、具体地展现了作者迄今为止的学术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到20世纪末,主要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为主;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这一时期,作者更为注重哲学的理论思考。以 “史思互动”的观点来看,前一阶段主要关乎“史”,后一阶段则首先涉及“思”。当然,“史”和“思”是始终互动的,前一阶段也包含了对历史的理论性思考,同样,后一阶段并非与历史的关注无涉,两个阶段虽各有侧重,但非严格分离和对立。
作者早年主要研究王阳明的心学,研究的进路既涉及王阳明心学本身,也关乎其历史的演化,收入《著作集》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可以视为其结果。王阳明的研究结束后,作者对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的实证主义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体现于《著作集》中《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一书。稍后一段时间,作者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入手,对从孔子到现代新儒家的儒学演进过程作了整体的考察,《著作集》中的《善的历程》以及稍后的《孟子的哲学思想》,可以视为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前一书(《善的历程》)大致延续了王学研究的进路,即主要从历史的脉络进行考察,而不是关注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或特定时期。之后,作者再度转入王阳明的研究,这次考察的重心是王阳明哲学本身,而非其历史衍化过程,《著作集》中收入的《心学之思》这一书名也体现这一特点:尽管对象是历史上的人物,但是对其考察更侧重理论的关注。此书之后,作者曾对中国近代的科学主义进行了考察,这一工作可以视为此前对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延续,其成果则是收入《著作集》的《科学的形上之维》。
近代科学主义的考察结束后,作者以“历史的进路”为主要侧重点的研究工作就大致告一段落。此后,其关注点转向理论性思考。首先考察的是道德哲学或伦理学,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则体现于《著作集》中《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一书。与“伦理与存在”这一书名相应,作者对道德哲学探索的特点在于不是就伦理学而谈伦理学,而是在道德形上学的视野下展开思考。但是,与康德哲学的道德形上学不同,作者所理解的道德形上学与人自身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关性:作者试图回到人的现实存在、现实关系(包括伦理关系)中进行考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比较而言,康德更多是从先验哲学的前提出发,进行形式层面的阐发。
在此之后,作者又转向了更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问题,后者体现于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研究,其结果主要体现于收入《著作集》的《道论》。该书在200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标题是《存在之维》,从中不难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其副标题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这一副标题有其特定含义:如所周知,实证主义和20世纪初西方分析哲学兴起后,形而上学一直被视为没有意义的理论形态而备受冷落。后来在分析哲学中虽然也呈现形而上学的某种复兴,但仍主要停留在语言分析的层面上。他们所指向的并不是语言之外的现实存在,而是在言说“存在”时面临的各种问题,总体上没有超出言说过程本身。后来哈贝马斯提出“后形而上学思维”,其前提是将现在的时代视为“后形而上学时代”。作者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终结的,在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时代”,作者们依然离不开形而上学。在作者看来,重要的并不是要不要形而上学,而是如何理解形而上学。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代的形而上学作了区分,首先是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和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抽象的形而上学,主要表现为从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代以来对存在的各种思辨性考察,其特点是在人自身存在之外观照世界,离“器”言“道”,离开“过程”谈“存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确实是需要超越的。从近代哲学来看,不仅分析哲学对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评,而且海德格尔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抨击。同样,作者对形而上学的研究也意味着与传统形而上学保持距离。大致而言,在这一方面,作者着重作了二重超越:一方面,联系“人自身存在”考察世界、从“过程”中思考“存在”、即“器”言“道”,由此走出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超越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全面否定,亦即扬弃离“道”而言“器”。作者的《道论》一书主要便体现了以上进路,书中所阐述的形而上学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同,主要抓住一些核心问题,包括如何理解存在、如何考察世界这些基本问题,并联系人自身的存在去理解人生存于其间的世界。
当然,作者对道论、对道德哲学的理论性思考,始终没有脱离历史的视野。事实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考察,作者都试图以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演进为背景。同时,在研究对象方面,也没有脱离历史的视野。在形而上学的研究告一段落后,作者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入道家哲学,主要是以庄子为中心。之所以选择庄子,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作者早期对历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儒家和近现代哲学,对道家这一本土哲学的重要系统缺乏具体的考察。同时,研究道家和庄子也可以看作是“史思互动”的进一步深入。收入《著作集》中的《庄子的思想世界》,大致体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此之后,作者的研究转向了“意义世界”。“意义”是20世纪以来不同哲学思潮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如何理解“意义”方面则有不同进路。作者对“意义”的讨论不限于抽象的语义或其他思辨层面,而是从“意义世界”这一角度入手,这种考察同时结合了中国哲学“成己”和“成物”的传统。如所周知,分析哲学对“意义”的考察主要囿于语义层面,其侧重之点是“语言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人们在谈论对象和存在时的语义,包括可能出现的言语错误,由此,甚至将哲学理解为一种语言的“治疗”工作。在这方面,分析哲学同样没有越出语言的界域。现象学则由注重意义的内在赋予(意识赋予)而引向生存意义(海德格尔)的关切,这种生存意义又主要与精神层面的体验(烦、畏等)相联系。与之不同,作者认为,“意义”离不开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归根到底展开于“成己与成物”的现实过程,对“意义”的把握需要回到人成就自己和成就世界的过程,事实上,“意义”本身最终也来源于“成己与成物”:离开了这一过程,便不存在“意义”的问题。对意义世界的以上考察,集中体现于《著作集》中《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一书。
“成己与成物”同时包含行动和实践的指向,作者后来转向人的行动和实践的考察,也与之相关,后一方面的研究,大致接续了作者之前基于“成己与成物”对意义世界生成的思考。作者对“意义世界”的讨论同时是对当代哲学的回应,同样,对行动的考察,也与当代哲学具有相关性:事实上,对行动的考察,便构成了分析哲学的重要方面。当然,如何理解人的活动,也有不同的进路。分析哲学的讨论没有离开语言之域;作者则更侧重于回到人的现实活动过程中去理解行动,并将行动的考察与“实践智慧”联系起来。对人的行动和实践智慧的系统研究,主要展开于《著作集》中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一书。
以史与思的互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交融为进路,除了以上比较系统的专题性研究之外,作者而从不同角度、层面对相关问题作了考察,这些考察首先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尔后又汇结为多种文集,收入《著作集》中的《历史中的哲学》《再思儒学》《认识与价值》《哲学的视域》《政治、伦理及其他》《哲学:思向何方》诸书,可以视为其多方面的体现。总体上,在《杨国荣著作集》中,专题著作与论文集彼此交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进路。
作者简介

杨国荣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近20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