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社推荐10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优秀图书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社推荐10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优秀图书 
2022-06-10 18:20:0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在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和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统一中,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10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优秀图书,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49—197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19—19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研究》《理论是非辨与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哲学的星空》《哲学的殿堂》《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之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首先依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特别是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之关系,然后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角度和范式来审视和反思当今的世界,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次飞跃的分析,发出了“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呼唤;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并基于此对当今学术界的一些人无原则地宣扬“经济人”展开了批判;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特别是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做启蒙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释的缺陷;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的双向促进;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审视了社会的不平等,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审视了生态危机;描述了“马中西”三大资源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汇通。

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1841)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发轫,经过对布鲁诺·鲍威尔1841-1843年的报刊类著作和论战类著作的讨论,转入卡尔·马克思1844年的著作,最后分析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本书的主题,在于一系列观念——人的本性、人的善好生活、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嬗变记”。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的主要作品进行梳理,考察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反哲学目标、马克思的共同体观念、马克思对于善好生活的描述,以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和道德所做的批判,展现了马克思既努力揭示人类本性以及什么才是善好生活,试图对资本主义进行规范性批判,也极力避免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避免陷入形而上学观念的尝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49—1978)》(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与传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传播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49—1978)》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编译与出版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编译与传播的重要阶段、主要类别、基本特征、传播途径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影响与现实启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版本演化的历史轨迹,总结经典文本编译与传播的经验教训,揭示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19—1949)》(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伟大事业。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编译马列经典著作,创造性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关乎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19—1949)》以1919—1949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为对象展开系统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历程、重要特点及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廓清其编译与传播脉络,分析编译与传播特点,梳理编译与传播途径,总结编译与传播经验,进而揭示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研究》(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研究》是一部将给读者带来较多启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的研究著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整体。本书从理论体系建构的一般方法论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指出它的形成是文本形态向理论形态、自在逻辑向自觉逻辑、单一逻辑体系建构向复合逻辑体系建构转化的结果。本书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把它既看作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又看作衍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细胞”。本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公平与效率,人与自然,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等基本范畴,并对其内涵、意义进行辨析。本书从辩证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三维路向”立体式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理论是非辨与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为意识形态工作和意识形态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是非辨与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盛行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进行了分析和批判,用大量事实厘清了它们的表现、实质与危害,有助于我们澄清理论上的是非,廓清认识上的迷雾,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著作的创新之处,是把社会思潮纳入学术研究范畴,突出学理性、理论性、政治性,既注重梳理思潮演变发展的主要脉络、代表性观点,又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于政治原则问题、方向道路问题不搞折中妥协,划清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思想认识问题晓之以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影响力;对于学术观点问题鼓励探讨,在切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的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从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全面系统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应性联系,并建构起一个相应的理论系统,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关于这种关系,可以简要地表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哲学的星空》(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哲学的星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举办的讲座“哲学的星空”第一季的基础上整理汇集而成的。本书分别阐述了阅读《资本论》的难度和门槛、斯金纳的技治术、实验哲学的兴起及其意义、批判性阅读与写作、道家的自然观念、生命复制的两种含义、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思想、民法典与中国社会的伦理走向、“格义”之广狭二义及其在佛教中国化中的历史作用、中国哲学形上学、身份政治时代的社会正义、先秦法家的历史际遇与价值重估、从“哲学”到“中国哲学”、晚年恩格斯正义观的实践逻辑,各位学者或深入分析了新的哲学问题,或对经典文本和经典命题做出新阐释。

哲学的殿堂》(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哲学本身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殿堂,在这座殿堂里有很多恒久而常新的话题,与时代深沉的思绪相应和,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十五位哲学名家(张立文、刘大椿、段忠桥、刘晓力、龚群、郭湛、张志伟、李秋零、焦国成、宋志明、冯俊、李德顺、庞元正、周桂钿、廖申白)在《哲学的殿堂》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勾勒了哲学学科发展脉络,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哲学的殿堂”引人入胜之处。本书既显示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反映了他们对时代问题的深切关怀;既有对哲学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的整体审视,又有对哲学巨擘思想的细致把握;既有对过往思想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时代前沿问题的敏锐思索。哲学名家们讲述问题细致,如数家珍,旁征博引,所涉内容广泛,沟通中西,贯穿古今,展现了哲学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启迪。

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之路》(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作者积多年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经过三年潜心研究,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推出了这一力作。

  《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之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立足“两个大局”实际,结合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宏观视域、完善中层运行机制中观视域、推动基层创新实践微观视域,全方位、广角度、深层次研究了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对策,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都很强。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