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者画像》(订购)
胡艺龄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年3月出版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让每一个在知识、技能、性格、兴趣、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这就是教育界一直推崇的“因材施教”。那么,怎样才能在实际课堂中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能力而异的教学呢?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子路和冉有都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建议子路应该先听听父亲和兄长的意见,不能贸然行动;给冉有的回答却截然相反,认为应该立刻实行。看到这儿,你是否对孔子的做法感到困惑呢?目睹这一幕的公西华困惑了,问孔子为什么。孔子回答道,子路坦率鲁莽,思考问题不全面,因此劝他遇事多听取他人意见,三思而后行;而冉有谦虚谨慎,遇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因此鼓励他勇敢果断。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若把学生气质作为学习者画像的一个维度,那么,子路冲动,属于胆汁质;冉有优柔寡断,对应黏液质或抑郁质。面对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情,孔子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性而教”,成为教育的典范。而孔子之所以能够精准地进行差异教学,是因为他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性、知识智力、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这在《论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记载。
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描绘,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前提。学习者画像作为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描绘,恰好可以催化因材施教,为课堂中的分层教学铺路。那么,在面对面的课堂中,基于学习者画像的因材施教有哪些表现?哪些学习者画像维度可以助力教师实现因材施教?我们将在下文中一一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课前设计
赵老师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她正在设计五年级数学中关于“方程”的新课。为了了解学情,她投影出了班级学生的画像,一幅幅立体画像呈现在赵老师眼前。
动态追踪监测认知发展轨迹:基于自动数据收集、试卷扫描、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赵老师收集并分析了学习者线上线下考试、作业数据,成功绘制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赵老师查看了班级学生以往考试的数学成绩,发现除了个别的几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在中游及以上水平,甚至有两位学生多次获得满分。更具体地,她仔细查阅了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具体算式的计算已经非常熟练,但是抽象、推理能力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屡次因粗心做错题。
课堂生理数据表征学习状态:基于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收集的心率、皮肤电、脑电等数据,赵老师查看了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情绪变化等维度的画像,发现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感兴趣程度不同,且有几位“特殊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一直很低。
为此,针对学生抽象能力较差的情况,赵老师打算从常见的生活情境导入,基于已学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引出对方程的认识;并借助天平、砝码等教具,演示等式的性质,使抽象的定理具体化;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水平,赵老师在设计时就鼓励学生用多步算式、综合算式、方程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一比”“辩一辩”的活动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的优劣,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在课程开始之前,赵老师通过手机小程序,基于原始的学习者画像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内容、难度不一的预习单。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课中调控
走进教室,赵老师的讲台上多了一个终端,手指滑一滑就可以向学生发送学习材料。通过教师与学生设备的连接,赵老师眼前呈现了实时变化的学习者画像。(见下图)

基于实时学习者画像的课堂教学调整: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中,通过实时监控学生的做题结果、活动记录、学生评价等,赵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速度。她发现学生对如何应用加减乘除法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仍感到困惑,于是放慢了解方程的推导过程。同时,赵老师发现学生对教师总结的不同解题思路难以保持专注,为此,一方面她改变了教学策略,通过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分享不同解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另一方面她通过弹窗等个性化提醒方式,将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学反思:一节课的实践下来,赵老师发现整体教学效果不错,但仍然有很多不足。通过观察学生实时解方程的过程和对班级正确率进行统计,赵老师发现不少学生在解方程时缺乏验算意识。认识到这个问题,赵老师调整了下一节课的设计,希望通过“你的解是正确的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检验方程的解,养成验算的习惯。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教学指导:赵老师发现班级有两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似乎对数学不太感兴趣。为了改变两位学生的消极现状,赵老师查看了这两位学生在成绩、奖项维度的画像,发现学生A的数学成绩一直落后,学生B虽然课程成绩一般,但在计算机类比赛中多次获奖。针对这类情况,赵老师打算逐一攻破。她找到了基础较差的学生A,鼓励他积极面对,并和学生A一同制订了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从基础学起。赵老师对学生B则让他找一找“编程中数学的美”,引导学生B理解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课后评价
一系列的课程结束后,尽管课堂的互动效果还算满意,但赵老师心里对学生是否达到了最初设定的学习目标还是没底。于是,赵老师收集了学习过程中的作业、数学反思日记、学生活动互评等数据,以及单元结不断更新、完善每一位学生的画像。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推荐:班上几十名学生,对的方法各异,错的问题也千奇百怪,即使分数看起来差不多的两位学生,其掌握情况也大相径庭。为此,赵老师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薄弱点,为其推送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习题。
除了认知层面之外,不少学生也暴露了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的不足,赵老师在反馈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学习建议。与此同时,基于上节“方程”课的学习者画像,一个针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总结”的课程设计在赵老师心中开始酝酿……
上面这样的场景并不是神话,甚至有些在学校已经实现。从课前设计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到课中教学的课堂监控、实时反馈、顺序调整,再到课后评价的总结反思、试题设计、评价反馈,学习者画像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随着教学的开展,各种类型的数据为学习者画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每一位学生的画像都在不断地更新,为教师提供更精确、更实时的信息。
本文内容节选自《学习者画像》,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