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订购)
王文君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深奥和专业的,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
但是,经济活动却离每个人都很近,我们每天的学习、工作、婚姻、消费、理财、投资等行为,都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和原理。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经济学的终点就是财富增长。”
直白点说,经济学的目标就是赚钱。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了吧。
那就让我们快点打开这本《经济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一看究竟吧!
一个帮我们赚钱的工具——复利
电视剧《欢乐颂》里有句台词;“人生钱很难,钱生钱却很容易。”
怎样让你口袋里的钱为你打工,让你的钱为你生钱呢?
英国古典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说:“以管钱为中心,以生钱和护钱为保障的生钱方式,就是利息。”
一、怎样存钱,你会吗?
有两人在两家不同的银行,分别办了为期三年的10万元存款,年利率都是3%,到期后却发现,两家银行的利息差了近300元。
之所以会有大约300元的利息差额,主要源于两家银行的存款协议不同。
第一家银行是到期一次性计息。
第二家银行是每年计息并转存。
这样呢,第二家银行每年计息时的本金依次递增,所以利息也相应增加。
会不会存钱,懂不懂“钱生钱”的经济学小常识,直接影响你的钱包。
二、怎样钱生钱
诺贝尔奖,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有没有想过诺贝尔奖发了如此多年,为什么奖金还能够持续不断呢?
正是因为复利,诺贝尔奖金池才没有枯竭。
化学家诺贝尔先生去世时,留下了3100万瑞典克朗,希望用这笔钱的利息作为奖金,用来奖励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1901年,奖金15万瑞典克朗。
1980年,奖金100万瑞典克朗。
1991年,奖金600万瑞典克朗。
1992年,奖金650万瑞典克朗。
2000年,奖金900万瑞典克朗。
2001年,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
这些奖金数额的总和,早已超过了诺贝尔遗产的本金。
事实上,如果没有复利,诺贝尔奖早就不复存在了。
1953年,诺贝尔奖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加上通胀的影响,这些钱仅相当于1901年的30万美元。
经济学家正是用“复利”这一法宝,挽救了诺贝尔奖金的破产,并成功实现了奖金总资产的增长,截至2000年,诺贝尔总资产已经增长到超过5亿美元了。
是不是很神奇?
有没有想要赶紧去了解一下,学会运用复利的工具,早点规划好自己的养老金,孩子的教育金,让自己提前实现财富自由呢?
两个让你理性决策工具——成本
一、沉没成本
生活中,沉没成本的陷阱,无处不在。
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烂片,因舍不得票钱,继续看下去。
现在的工作,明知没有前景,但是已经混熟了,依然继续做这份不喜欢的工作。
发现对方并不适合,但是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还是继续凑合着作恋人吧。
继续下去,不但损失了金钱,时间,还会错过更好的机会。
再举个例子,一个学生看中一套房子,租金是1400元,他付了200元定金。
第二天,他又发现一套相同条件的房子,租金只要1300元。
你会怎样选择?
有些人会说,定金已经付了,又退不回来,就租1400元的吧。
但是,如果你懂得200元定金,是沉没成本,已经无法挽回,就应当机立断放弃这个定金,转而去租那个租金1300元的房子。
那么你将不会每月继续多付100元租金,是不是1300元的房子更划算呢?
英国有句谚语:“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很多时候,人会上当,多是因为你舍不得已经投入的成本,结果损失更多。
二、机会成本
例如,20年前你攒了第一桶金,如果你当初投资房地产,那么现在你就笑了。
而如果你投入了股市,你可能现在就要哭了。你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损失的房产的红利。
再比如,你有一个小时的自主时间,可以打游戏,或者看书,你选择看书,就失去了打游戏的乐趣。你打游戏,则是放弃了看书的收获。
通俗的说,机会成本,就是当你面临多个选择时,选择了A,就意味着付出放弃B、C、D、E的成本。
生活中有舍就有得,作选择,就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而在未来的时间内得到更多,失去更少则是人生更明智的选择。
沉没成本,告诉我们要及时止损,别因小失大。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要理性决策,别冲动投资或者消费。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博弈论
一、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基础,它是指在这个局面中,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
例如,产业里上下游的协议,夫妻间的结婚证等就是纳什均衡。
打破这种均衡关系,将使现有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囚徒困境
例如,有两个小偷A和小偷B,合伙盗窃被抓。因没有搜到赃物,警方不能按入室盗窃罪判处,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经济学家这样帮警方判案。
先把两人分别带到不同房间审讯。告诉他们如果你两都坦白了,按入室抢劫判,各自入狱8年。如果你两都抵赖,各自入狱1年,如果一个抵赖,另一个坦白了,抵赖的入狱8年,坦白的立即释放。
其实,如果两人都抵赖,每个人关一年释放。这是对两人都有利的策略。
但是,由于双方处于隔离状态,且人性的自私和理性,他们都会做出只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就是我选择坦白,如果他抵赖,我马上就自由了。如果他坦白,我抵赖,那他自由了,我要坐牢8年。所以会觉得不管对方坦白与否,我坦白对自己最有利。
囚徒困境是非零和博弈的典型代表,说明每个人对自己的最佳选择往往并不是团队的最佳选择。
囚徒理论是最接近心理学的经济学,也最能揭示人性的善恶,背叛还是合作,是囚徒博弈中永恒不变的选择。
职场内卷式加班和企业间价格战,往往也是囚徒困境。
生活中处处是博弈,用好它,让你不再总是成为被别人“牺牲”的人。
三、劣币驱逐良币
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鲜花插在牛粪上”,“好汉没好妻,癞汉娶仙妻”这些话吧。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现实博弈的结果。
假设有A、B、C三个人,其中A是条件优势男,B是条件劣势男,C是一位标准美女。
是不是大家觉得A配C才是聪明的选择,对吗?
事实却是B配C的情况比比皆是。
原因是A觉得自己条件好,选择机会很多,往往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B则不同,如果他失去了这次机会,很难再遇见C这样的美女,于是他便会孤注一掷。
对于美女C而言,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她会很自然的感受到B更有诚意,更加体贴热烈,所以很快被B俘获,进入婚姻殿堂。
这种选择在经济学中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这不但是心里学的博弈,更是人类进化的智慧。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版权的重要性,并且也很支持正版,反对盗版,但是日常生活中你真的能够坚持这种理念吗?
例如:正版碟250元,而内容一模一样的盗版碟却只卖10元,你会怎样选择?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选择了盗版,使得盗版碟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是不是很有趣呢?
学点博弈论,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在信息纷杂,利益冲突之下看清局面,找到问题最优解。
先讲个小故事吧。
小明是一个饭店服务员,他拿着100元工资,去理发店烫了头发,理发店老板赚到100元后,又去饭店吃了顿大餐,饭店老板赚到钱后,又给服务员小明发了工资。兜兜转转这100元最后又回到了小明的口袋。
然而,新冠疫情爆发,小明虽然拿着100元,却不敢去理发店消费了,理发店没有赚到这100元,理发店老板也不再去小明所在饭店吃饭了,由于没有客人,饭店老板就不再需要服务员了,小明被解雇了。
所以说,消费影响着经济,甚至决定你明天还有没有工作。
不攒钱,怕失业无法还贷,无法看病。把钱攥着不花,经济同样受影响,经济无法循环起来,那么大大增加了失业的风险。
所以,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这些方面给出了非常好的引导,增加社会保障,同时又鼓励消费,让经济更有活力,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这本书通过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近距离的与经济学大师对话互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再觉得经济学离我们很远。
在这本书中,你还会了解到三胎政策(人口问题),房产限购政策、税收问题等对我们财富分配的影响,也能了解到汇率,通货膨胀,市场分工与竞争等问题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
我们终究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
哪怕某些钱我们凭运气赚到了,也会凭运气赔回去的。
所以提高认知,学习一些经济学的思维,是每个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你翻开这本《经济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时,你已经超过了很多你身边的人,因为“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那么快点去书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吧。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