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与北方农事》(订购)
秋霖 绘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人们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于每年公历的6月21至22日交节,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到达极限,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14小时左右,越往北越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在古代,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其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便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过了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将会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所以,民间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夏至过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同时杂草肥旺,也是病虫迅速滋长的季节。此时是进行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抓紧中耕锄地是此时节极为重要的农事活动。棉花已经现蕾,要注意及时整枝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水涝和暴风雨的危害。各种秋果树此时也需要认真地护果防虫,以提高果品的质量。正如农谚所说:“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夏至时节,自古有庆祝丰收、祭祀先祖的风俗,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消除饥饿、死亡。
夏至这天,在北半球万物达到繁盛的极点,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故人们都说,若用“夏至”做谜面打一成语,那么谜底就是:天长地久。在这一天人们还会泛舟赏荷,消夏纳凉,领略“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古人在夏至这一天还有品尝莲馔的习俗。馔是佳肴的意思,莲馔就是用莲花各部分做成的食物。莲的花、叶、藕、子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如今人们更是经常食用用藕制成的花色菜肴。
本文节选自西北大学出版社《二十四节气与北方农事》。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