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为什么哈佛把165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广西师大社《“高考”在美国》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为什么哈佛把165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广西师大社《“高考”在美国》
2003-11-24 10:14:46  来源: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简单明了。分数多少?上什么线?是不是重点线?一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上没上线,简直是两个世界。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出个“绝分”,离重点线仅一分之差。朋友“上窜下跳”,想让孩子的档案能在重点大学录取时抛出来。就这一分之差,孩子最后去了个一般的学校。那些仅仅多个两、三分的同学,有些竟上了重点大学。

 朋友一脸的无奈,叹口气对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一分定乾坤。”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学习一直都很好,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从初中到高中这几年,常常帮助邻居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事很小,但能坚持五、六年,对一个孩子来说也很不容易。

 我说:“如果是申请哈佛或者普林斯顿,一个坚持五、六年帮助他人的孩子,加上平常成绩很好,只是‘高考’少一分,没准儿还能进世界名校……”

 朋友瞪大眼睛,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着我:“只听说过体育好能加分,没听说过干点好事也能加分……”

 “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的学校,这在中国高校招生中几乎是不变的天条。中国的“高考”公式是:好的“高考”成绩—〉好学生—〉好学校。但是,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好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好的成绩”,特别是不一定有“最好的‘高考’成绩”。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其实,严格地说,学业表现(包括“高考”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也属“综合素质”的范畴。只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暂时“强行”把它们分开罢了。

 美国“常春藤”名校在招生中使用的计算AI(学业指数)的公式,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计算的,是呈现在明面上的、量化了的东西;而“综合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不易量化的东西。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什么?就是对这个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SAT,SAR II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都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我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毫无疑问,要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既没有人能打保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录取公式。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 I 或 ACT 和 SAT II 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我们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档次低一些的大学,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就简单一些。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在国内读大学时,一个78级的同学说:“我们78级比你们77级厉害多啦!”

 我问:“为什么?”

 他答道:“因为我们参加的‘高考’是全国统一出的考题,而你们是各省出的题。”

 我说:“78年参加‘高考’的就你们这些人,全国出题是考这些人,全省出题也是考这些人。考来考去,选来选去,就这些人,分高选你们,分低也得选你们。我们和你们又不在同一年考试,谁知道谁厉害呀?!”他翻翻眼睛,似乎没明白我在说什么。

 直到2000年我回国讲学碰到他,他拍拍我的肩膀,摇摇头,说道:“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78级不比77级厉害?我们参加的是全国出题的‘高考’……”

 每一年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就这一百多万人,挑来选去,剩给第三、第四流大学挑选的人才就这么些人,尽管也提“综合素质”,但鉴于生源的实际质量,也只好“说归说,做归做”了。

 “综合素质”听起来好像挺“虚”的。但又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干巴巴的分数,更能表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为了能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有些美国大学也把这些较“虚”的“综合素质”进行适当的量化,把它们变成可比较的指数。当然,把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和人物进行量化,会失掉很多内在的东西。但相对于国内只看“高考”分数,不看综合素质的招生原则,这种把“综合素质”量化的方法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

 体育活动:参加过奥林匹克比赛、国际比赛、州际比赛、区域性比赛、学校间比赛;参加学校某一个运动队,一级队、二级队,队长或是队员……

 文娱活动:学过什么乐器?在哪里演出过?参加过什么剧团?演过什么角色?得过什么奖……

 科技活动:参加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什么样的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得过什么专利?获得什么奖……

 校内活动:参加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

 校外活动:参加什么社会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

 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有什么成就?得过什么奖励……

 高校招生办公室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于参加什么活动?而在于干得怎么样?有些学生样样活动都参加,但没有一样特别突出,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反而显得突出。

 据《招生ABC》等书的介绍,普林斯顿把AI(学业指数)分为5个等级;同时,也把“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点”分为5个等级:

 第1等:参加奥林匹克的游泳比赛,能登上卡内基大礼堂(类似中国国家级别的剧院)演奏小提琴,获得科技发明的产品专利,出版书籍……这是属于“明星”一类的级别。

 第2等:在体育或音乐领域内获得州(省)一级别的荣誉,如州的摔跤冠军,省级音乐大奖赛一等奖。

 第3等:是一个或两个(学校级别的)运动队的队长,学校管弦乐团的指挥,学校学生会主席,等等。在普林斯顿的申请者中,这一类人才最普遍。

 第4等: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但均是一般成员(如校刊编辑、足球队员),既不是队长或领导,又没有显示出领导才能。

 第5等: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学校校刊的主编、获得童子军最高段位——“雄鹰”级别的资格证书者、某个已经成功运作的公司的创始人……虽然,在一般高中生里,已是凤毛麟角的人物,但在人才济济的顶尖级大学的申请者当中,也只能列为第3等。


摘自《“高考”在美国》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