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订购)
张祖庆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出版
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班主任因没有建立良好的规则而在班级管理中处处被动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说别的,就拿微信群来说吧。本是家校交流平台的微信群,常常成为定时炸弹,家长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常常为一些小事,搞得一地鸡毛。如果应对得当,也许能化险为夷;若应对不当,小事可酿成大祸。
毫不夸张地说,微信群已经成为家校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如何用规则去管理微信群?全国著名班主任田冰冰老师(现为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给出这样的好建议——
先立规矩:今天的“管”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理”。
时段要求:为不影响所有家庭休息,21:30—7:30(次日),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均不在群里发布信息。
方式要求:为了避免信息造成理解偏差,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对话,要加“@×××”,以便对话不混淆。
内容要求:提倡正能量的契合群内成员的信息发布,欢迎分享阅读到的家庭教育信息,欢迎分享学生在家的良好表现。
涉及国家政治及其他传言的信息,不得转发到本群;
广告、拉票不得转发到本群。
不利于班级团结的话不说。
个性化的学生需求或意见建议,可以私信沟通。
田冰冰校长还提出了“三要三忌”的自律原则:
(1)引导信息,要坚持思想引领;
(2)互动信息,要注意话语分寸;
(3)通知信息,要尽可能言简意赅;
(4)忌泄私愤式的抱怨;
(5)忌有损教师形象的对话;
(6)忌有始无终的盲目要求。
对微信群的管理,Z老师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笈。
她的班级建有一个微信群,叫“老师说,家长不回应”——你没看错,就是这个群名。
Z老师告诉我:“建家长群的主要目的是老师在群里发布作业,便于家长第一时间知晓;有重要的事情及时通报;班级里孩子们表现出色及时肯定;一些重要的图片和视频信息随时存档。”
“班级群,不是给家长聊天用的。”Z老师补充了一句。
那么,这个群规执行得怎么样呢?
“开始,偶尔有家长忘记,我都一一在群里提醒:此群,家长不必回复。主要考虑大家工作忙,万一有重要信息,家长刷屏会误事。家长都特别理解,现在一直执行得很好。这个群一直静悄悄。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微信群回复,导致家校关系紧张,家长也很支持我的工作。”
“有无特殊情况,需要家长回复呢?”我继续追问。
“有!比如,开学初,我需要几个家长来帮我清理教室。在群里发起征集,不到半分钟,三名家长就主动报名。我们的家长很支持我的工作。”
无论是田冰冰校长,还是资深班主任Z老师,为什么能比较好地管理微信群?
因为,她们始终把家长当朋友,站在提高家长工作效率,站在共同教育好子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和家长就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教师提出的有些看似不合理的规则,也能很快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很快与对方产生共鸣的能力,叫共情力。在当下,共情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共情力,在家校沟通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有良好的共情力。教师有了共情力,就会设身处地站在家长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个优秀的家长,也要有良好的共情力。有共情力的家长会全力支持教师的工作,支持教师就是支持孩子。
家长的支持会让教师更加热爱孩子,这是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础。拥有和谐的家校关系,教师才有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家长才有可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教师,自己也能拥有幸福感。
反之,家校关系紧张,天天如履薄冰,每天都是煎熬,幸福感从何而来?
这种共情力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尊重彼此,遵守规则,相互成全——这是处理家校关系的黄金法则,也是共赢新思维。
对教师来说,一味妥协、迁就家长,可能破坏规则,处处被动;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可能会让家长反感、抵触。教师和家长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合理规则,用规则处理家校关系,这是良好家校关系的必然之路。
对家长来说,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要求教师改变规则,或者动不动就兴师动众向上级举报,短时间来说,可能孩子获得了“好处”,会逼得教师不得不放弃某些原则。但从长远看,规则的破坏会殃及全体,最后导致整个班级管理风气不正,教师也因此冷心。这种自私行为,最终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总体上看,大部分家长是有规则意识的,也是有一定的共情力的,关键看教师的引导和坚持。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时候我们用心建立规则,用心引导,有些家长就是不守规则。作为班主任还是得按照规则办事,不可示弱。
敬畏规则,用心坚持,答案不在风中飘。
本文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