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共情力:家校沟通新思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共情力:家校沟通新思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
2022-09-16 09:15:38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订购

张祖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出版

  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班主任因没有建立良好的规则而在班级管理中处处被动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说别的,就拿微信群来说吧。本是家校交流平台的微信群,常常成为定时炸弹,家长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常常为一些小事,搞得一地鸡毛。如果应对得当,也许能化险为夷;若应对不当,小事可酿成大祸。

  毫不夸张地说,微信群已经成为家校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如何用规则去管理微信群?全国著名班主任田冰冰老师(现为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给出这样的好建议——

  先立规矩:今天的“管”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理”。

  时段要求:为不影响所有家庭休息,21:30—7:30(次日),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均不在群里发布信息。

  方式要求:为了避免信息造成理解偏差,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对话,要加“@×××”,以便对话不混淆。

  内容要求:提倡正能量的契合群内成员的信息发布,欢迎分享阅读到的家庭教育信息,欢迎分享学生在家的良好表现。

  涉及国家政治及其他传言的信息,不得转发到本群;

  广告、拉票不得转发到本群。

  不利于班级团结的话不说。

  个性化的学生需求或意见建议,可以私信沟通。

  田冰冰校长还提出了“三要三忌”的自律原则:

  (1)引导信息,要坚持思想引领;

  (2)互动信息,要注意话语分寸;

  (3)通知信息,要尽可能言简意赅;

  (4)忌泄私愤式的抱怨;

  (5)忌有损教师形象的对话;

  (6)忌有始无终的盲目要求。

  对微信群的管理,Z老师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笈。

  她的班级建有一个微信群,叫“老师说,家长不回应”——你没看错,就是这个群名。

  Z老师告诉我:“建家长群的主要目的是老师在群里发布作业,便于家长第一时间知晓;有重要的事情及时通报;班级里孩子们表现出色及时肯定;一些重要的图片和视频信息随时存档。”

  “班级群,不是给家长聊天用的。”Z老师补充了一句。

  那么,这个群规执行得怎么样呢?

  “开始,偶尔有家长忘记,我都一一在群里提醒:此群,家长不必回复。主要考虑大家工作忙,万一有重要信息,家长刷屏会误事。家长都特别理解,现在一直执行得很好。这个群一直静悄悄。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微信群回复,导致家校关系紧张,家长也很支持我的工作。”

  “有无特殊情况,需要家长回复呢?”我继续追问。

  “有!比如,开学初,我需要几个家长来帮我清理教室。在群里发起征集,不到半分钟,三名家长就主动报名。我们的家长很支持我的工作。”

  无论是田冰冰校长,还是资深班主任Z老师,为什么能比较好地管理微信群?

  因为,她们始终把家长当朋友,站在提高家长工作效率,站在共同教育好子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和家长就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教师提出的有些看似不合理的规则,也能很快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很快与对方产生共鸣的能力,叫共情力。在当下,共情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共情力,在家校沟通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有良好的共情力。教师有了共情力,就会设身处地站在家长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个优秀的家长,也要有良好的共情力。有共情力的家长会全力支持教师的工作,支持教师就是支持孩子。

  家长的支持会让教师更加热爱孩子,这是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础。拥有和谐的家校关系,教师才有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家长才有可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教师,自己也能拥有幸福感。

  反之,家校关系紧张,天天如履薄冰,每天都是煎熬,幸福感从何而来?

  这种共情力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尊重彼此,遵守规则,相互成全——这是处理家校关系的黄金法则,也是共赢新思维。

  对教师来说,一味妥协、迁就家长,可能破坏规则,处处被动;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可能会让家长反感、抵触。教师和家长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合理规则,用规则处理家校关系,这是良好家校关系的必然之路。

  对家长来说,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要求教师改变规则,或者动不动就兴师动众向上级举报,短时间来说,可能孩子获得了“好处”,会逼得教师不得不放弃某些原则。但从长远看,规则的破坏会殃及全体,最后导致整个班级管理风气不正,教师也因此冷心。这种自私行为,最终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总体上看,大部分家长是有规则意识的,也是有一定的共情力的,关键看教师的引导和坚持。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时候我们用心建立规则,用心引导,有些家长就是不守规则。作为班主任还是得按照规则办事,不可示弱。

  敬畏规则,用心坚持,答案不在风中飘。

  本文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