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阅读“人之书”——《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阅读“人之书”——《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叶子
2003-11-26 14:10:50  来源:  
 


 古希腊的哲人曰:“认识你自己!”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一直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星占家、巫师、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曾站在这一伟大探索活动的前沿。然而今天,领导者是科学家,准确点说是分子生物学家。“过去我们认为自己的命运存在于我们的星座中。现在我们知道,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命运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中。”那个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便因发现DNA的结构而赢得历史性声名的詹姆斯·沃森神气地说道。

 科学家用来代替星占家的星座图、神学家依赖的天启、文学家们编织的真真假假的故事的,是所谓的人类基因组,他们形象地称之为“人之书(The Book of Man)”:它用4个字母——A,C,G和T——写成,没用任何标点符号;它总共有30亿个字母,是《圣经》的800倍那么长;全书23章,每一章叫做一条染色体;全书有3万多个有意义的段落,每一个叫做基因;它的作者嘛,也许是上帝;2000年6月26日,克林顿和布莱尔一起宣布这本书的草稿撰写完毕……

 但如何阅读这本“书”呢?当科学家们忙着在实验室中从人体的金矿里挖金块而无暇顾及公众的迫切心情时,英国科学记者和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开始写作“人之书”的一个导读,这就是《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Genome: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Harper Collins出版,2000年)。

  

《基因组》:23个精彩故事


 伴随着基因知识大爆炸而推出的大量科普书中,《基因组》当属佼佼者之一。在书中,马特·里德利展示出超乎寻常的综合知识、巧比妙喻和讲述故事的能力。他从每一条染色体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基因,讲述了该基因的有趣故事。

 来看看四号染色体。这上面有一个极为著名的基因,它含有一个词:CAG,这个词被重复了很多次,CAG CAG,CAG……,有时候是6次,有时候是30次,有时候是100多次,如果重复在35次以下,就没事,但如果重复达39次以上,到了中年以后人就会慢慢地失去平衡能力,四肢出现震颤,然后是深度忧郁,最后过早死亡。这个病叫亨廷顿氏病,它在什么时候发作,完全由CAG这个词重复的次数决定,一点通融余地也没有。平均来说,如果一个人带有39次重复,他会在66岁时出现这个病的第一个症状;如果带有40次重复,平均是在59岁发病;41次重复,54岁发病;42次重复,37岁发病……如此类推下去。“哪一种占星术也不可能如此准确,哪一种人类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没有这么精确,不管这理论是弗罗伊德的、马克思的、基督教的还是泛灵论的。”作者以带有揶揄的语气写道。

 X和Y染色体(排在七号染色体之后)。这上面有一个遗传学历史上最引起轰动、大家争论最激烈的发现:X q28,位于X染色体的顶端,媒体夸张地称之为“同性恋基因”。研究表明,同性恋男性中,有75%的人都带有这个基因的一种形式,而“正常”男性中,有75%的人都带有这个基因的另一种形式。从统计学角度说,我们有99%的信心说这个结果不是巧合。尽管这个发现还有争议,但里德利认为,同性恋有遗传性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还有,七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在发育中的胚胎大脑构建语言本能的过程中起了作用,没有它,我们将不能学会语法(这与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的先天性理论是一致的);六号染色体上有一个与智力有关的基因,而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商大约有一半是遗传决定的,不到1/5是由家庭环境决定的,剩下的部分则交给母亲的子宫、学校的作用和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等。该书的23章、每一章中的一个基因都对应着类似的一个主题。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揭示出,基因与人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有关系。对于基因的力量,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如果是“基因决定”,自由何以可能?

 俗谚云:“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然而也有人高声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索:冥冥之中决定命运的是什么?有神仙或上帝在操纵着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吗?难道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基因已经规定了一切?人有没有自由意志?如果一切都由外在于人的东西规定好了,那我们每一个人还能做什么呢?

 近几十年来,基因力量的发现已经激起了人们本能的恐慌。许许多多的“道德精英”著书立说,抨击所谓的“基因决定论”是邪恶的,因为那将导致人们放弃后天努力,人的尊严和自由将无处藏身。因此,人们极力强调社会、文化和后天培养的作用,似乎人类的自由就是我们的天性中没有被基因所决定的那部分。对此种说法,里德利不表苟同。他写道,“很奇怪的是有这么多作者捍卫人类的尊严不受基因的统治,却似乎很高兴接受我们的环境的统治”。他显然不认为通过“完全正确”的后天培养就可以塑造出符合标准的高尚的人来,相反,一个社会如果试图完全规定人们怎样做人——也许,比如“斗私批修一闪念”什么的——反而是危险的。他赞同里奇·哈里斯的洞见,“环境决定论比遗传决定性更应该引起警觉,它就是洗脑。它远没有给自由意志留下空间,而是减少了空间”。里德利在全书的最后写道,“如果自由是我们想要的,那么最好让来自于我们内部的力量(自己的基因)来决定我们,而不是让其他人内部的力量(他人的基因)来决定”。

 当然,并不是说,里德利完全同意基因决定论。相反,他认为,人类的基因中已经为环境的作用留下了空间。本书的第五章标题就是“环境”。在五号染色体上,有几个基因都可以得到“哮喘基因”这个头衔。所有哮喘都有免疫球蛋白E的激活。而免疫球蛋白E是由两个基因控制制造的。然而,是什么导致免疫球蛋白E的激活的?这里绝没有简单的决定论,多个基因的多种效应,再加上环境的因素才能解释哮喘的发生。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理论:那些与污染做斗争的人很愿意把污染说成是哮喘患者增多的原因,那些认为人类变得太娇气了的人则把哮喘的原因归结为集中供暖系统和全覆盖式的地毯,那些不爱洗手的人认为都是过度讲卫生惹的祸……每种说法都或多或少有些道理。

 里德利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告诉我们,了解遗传知识,并不是要在上天的力量面前逆来顺受,而是试图干涉和改变这种力量的作用。发现致病的遗传因素是为了治疗和预防它,例如发现一个人对糖尿病具有基因易感性,那就可以帮他及早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避免它;找出一个人性格上可能的缺陷是为了弥补它,例如发现一个人具有害羞的基因,将有助于心理医生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问题。“导致‘阅读困难症’的基因突变发现之后,老师们并没有认为这种病没救而因此放弃有病的孩子。相反,这个发现促使老师们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去教有病的孩子”。——中国人所谓因材施教,这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了解基因不会让我们无所作为,而是让我们更‘有的放矢’地去作为。这大概就是革命领袖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吧。

  
危险的知识?

 基因研究催生了许多神奇的技术,比如基因指纹检测,1986年这一技术在英国为一个已认罪的犯罪(谋杀)嫌疑人洗清了罪名;1998年它被用来鉴定莫尼卡·莱温斯基裙子上的精液到底是否是克林顿总统的;它还广泛用于亲子鉴定。基因研究还许诺了超过医学以往任何进展的实际利益:癌症、精神分裂症有可能被征服;药物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基因“量身定做”;基因诊断可以帮我们最大限度地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而不是等生病了才去就医;基因治疗可以使我们面对遗传病不再无奈,等等。我们正迈向一个“美丽新世界”。

 然而,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公众的疑虑也与日俱增,一系列的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怎样才可以保证富人和富国不能剥削穷人和穷国的基因资源?个人有没有权利不许政府了解自己的基因组成(基因隐私)?怎样才能避免基因歧视(正像当前媒体上激烈讨论的乙肝歧视一样)?改变胎儿的基因如果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遗传疾病,而是为了提高其智力或者音乐能力什么的,是否可以允许?等等。

 一个假设的故事。我们现在知道罗纳德·里根患有早老性痴呆症,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他还在白宫的时候就有了此病的早期症状。假设在1979年,一个记者(或者其政敌)偷走了一张里根用来擦过嘴的纸巾并检测了上面留下的遗传物质,发现了里根这个总统候选人很有可能在任内就患上早老性痴呆症,然后在报纸上公布这个消息。结果会怎样?

 另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委内瑞拉的一个地区,某个家族里亨廷顿氏病的发病率很高。一天,一个妇女到医生那儿检查。医生发现她已有这个病的早期症状。检查完之后,这个妇女固执地问医生,结论是什么。医生最终没有告诉她实情。这个女人刚刚离开,她的一个好朋友就冲了进来,近乎歇斯底里地问医生:你跟她说了什么?医生复述了他们的对话。“谢天谢地”,这个女人的朋友说,然后解释道,这个女人说过,如果医生发现她得了亨廷顿氏病,她马上就去自杀(亨廷顿氏病没有治疗办法)。——某种程度上,医生做了“正确”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位妇女有权选择怎样面对她有亨廷顿氏病这个事实,医生应该隐瞒真相吗?

 不管是里根遭受基因歧视的危险,还是委内瑞拉那位医生的困惑,都仅仅是人类将要面对的基因时代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冰山之一角。面对这方面的问题,作者没有采用鸵鸟政策,也并不悲观。许多国家的法律已经规定了不允许基因歧视;至于不平等的保险费、新形式的生物武器、没有预料到的基因工程副产品等问题,作者认为要么可以轻易地解决,要么是特别不着边际……事情仍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但作者对另一种观点格外担心——那种观点认为,“我们”在与基因有关的权利问题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政府应该制定规则来决定每个人可以看到多少自己的遗传密码,可以把它给什么人看。“但是它是你的,不是政府的,你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点。”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作者说这句话时的声嘶力竭。

 然而,要使用好自己在基因方面的权利,首先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基因知识。另外,在一个日益民主化的社会里,公众对如何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如果一个人不懂基因的常识,只能说他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一项民主权利。无疑,在大多数公众甚至都不知DNA为何物的中国,基因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启蒙已刻不容缓——我认为这是里德利的《基因组》一书引进中国的真正价值所在。

 “知识是一种祝福,而不是诅咒”,里德利在前言中写到,但我要补充一句,前提是,要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基因,让他们分享从实验室里源源不断产生出来的最新知识成果。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英)马特·基德利著,刘菁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26.00元)

相关图书

 《你的遗传命运:了解基因,保护健康,挽救生命》,(美)傲布里·米伦斯基著,张铁梅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29.80元

 目前,记录在册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或遗传性状就有8500多种,科学研究还表明,遗传因素不仅和已知的遗传疾病有关,而且和许多常见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有关。遗传因素是如何决定并参与我们身体构成的?那些遗传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联系?患病的风险有多大?有没有某些办法来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本书的作者是米伦斯基博士,美国医学遗传学会认可的临床遗传学专家,资深的遗传资询顾问,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有关知识。

 《生命伦理学》,沈铭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32.00元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织撰写,作者中既有生物学家和医生,也有伦理学家和法学家。本书论述了涉及人类基因组、胚胎干细胞、克隆、转基因动植物以及器官移植、辅助生殖、临终关怀、安乐死等人们关心的生命伦理问题,并附录了国际上重要的生命伦理研究文献,对于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都具有参考价值。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11.26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 在染色体之间穿行——北理工社《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2003.11.03 14:45:13)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