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百年往事入眼来:人大社《庚子事变清官档案汇编》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百年往事入眼来:人大社《庚子事变清官档案汇编》
王立新 赵新
2003-12-03 16:00:26  来源: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仍然令国人心中隐隐作痛。联军入据紫禁城,期间有多少民间难以知晓的内幕?庚子西狩,慈禧与光绪在逃亡路上过着怎样的生活?辛丑谈判,清朝官员进行了怎样的抗争与妥协?四亿五千万赔款,对以后十余年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
 建国以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义和团研究是史学界研究的一大重点。庚子事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直作为义和团研究的一个附属品而存在的。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史等研究领域的拓展,义和团运动研究同整个政治史研究一样,渐趋冷落,对于庚子事变,更是少有人问津。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新的史料。近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庚子事变清官档案汇编》(全18册)就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史料。
 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的第一部,《庚子事变清官档案汇编》全面挖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珍档,翔实而系统地反映了八国联军悍然侵华的全部过程及清政府在八国联军枪口下的措施,以及战后清政府竭力搜罗以偿付庚子赔款的过程,是有关庚子事变档案的首次集中系统披露,大部分档案均为首次公布。其资料的价值,由其大概内容便可略窥一斑。
 全书共分四卷:
 (一)八国联军侵华卷:披露八国联军干预拳运,悍然侵华占领大沽炮台,攻陷天津、北京,侵扰河北,洗掠保定,攻占山西,争夺山海关,进逼山东以及洋兵撤后各地清查损毁及丢失物品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八国联军入据紫禁城及清宫各处损毁、丢失物品的详细记录。
 (二)慈禧光绪西行卷:系统反映西逃准备,在京留守及随扈人员安排,西行途中驻跸地点,西逃期间日常生活及经费开销,护卫军调拨驻扎及军饷支出,从西安回銮的跸路修复、回銮时间的最后确定及迎驾事宜。
 (三)辛丑条约谈判卷:内容包括清政府请求停战,围绕惩处王公大臣、战争赔款以及禁购禁运军火年限等问题反复交涉谈判的全过程。
 (四)庚子赔款筹付卷:详细披露清政府筹措赔款割付各国的数额与经过,为支付赔款对海关税收及盐务厘课的摸底,筹议赔款准备事宜,赔款的方式,向各省指派的定额及分批汇解情况等。
 与以往公布的史料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视角新颖。
 以往国内大多从义和团的视角来看待庚子事变,因而有关史料大多是围绕义和团而编辑整理的。如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明清档案馆编辑的《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170万字)等。《庚子事变清官档案汇编》第一次从清政府的角度审视庚子事变,主要着力点在于清政府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应对措施,而不是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因而可与以往有关义和团的史料形成互补,从而利于研究者全面认识庚子事变。比如以往的史料多强调中外势力联手绞杀义和团,而本书更多地关注在联军侵华的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政策的变化及其背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间不仅仅是妥协,亦有抗争。官员惩治是庚子期间中外交涉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军按其意愿,开列了长长的惩罚名单及地区(主要针对科举),清朝统治集团对此持何态度?他们对联军采取了哪些交涉策略?而其最终结果又如何?读罢本书,相信读者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经济史料丰富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庚子事变清官档案汇编》在资料搜集方面没有局限于庚子事变的政治性,而是以发展、连续的视角将庚子事变与其后的清代经济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作为庚子事变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对中国影响至深。本书以八册的篇幅(11-18)反映庚子赔款的筹付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庚子赔款的地区分配、由哪些款项组成及其对各地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亦可反映在赔款拨付过程中清政府与相关各国的矛盾与斗争(如还金还银之争),是研究晚清经济不可多得的史料。
 通过本书所辑档案,人们亦可对庚子时期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庚子西狩,以往人们只是从清人文集中了解光绪母子的狼狈情形;而本书所辑档案全面反映了西行所经过地方的社会状况,因而可对光绪母子的际遇及此时中国西部的社会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庚子事变后,全国各地为偿付赔款而竭蹶搜罗,从地方官员对清政府的奏报中,不难了解清朝灭亡前全国各地的社会状况。
 掩卷而思,百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曾经的耻辱,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痛;或许,只有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3-11-2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