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教材改革观念变革与教材开发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教材改革观念变革与教材开发
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主任,编审)
2003-12-03 16:38:54 来源:
●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在课堂中将不再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改革的理念或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行动指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然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随着现代大课程与教学观的建立,文字教材将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在课堂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从而指导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
教材改革的整体观:
走向整合
*关键字:整合、人性化、系列化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整合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那种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
学科教材的改革也要纳人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整体中加以考虑,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学科教材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看到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学科教材的设计,也要在把握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的前提下,研究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的整合,既要克服学科本位的狭隘的倾向,但也要防止学科教材非学科化的倾向,不能否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学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围中去考虑,才能在整合中获得平衡。
新教材的系列化设计是教材整合的具体体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设计的方向是力图发挥义务教育新教材学科齐全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教材设计之间的相互联系,聚合不同品种和类型教材的不同特点,使教材在系列化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首先,注意各学科教材的相互关联和配合。只有把各学科教材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达到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必须有整体的考虑。因此,每一门学科教材的编写,都要注意处理好本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既要加强本学科各年级教材有计划的统一安排,又要注意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考虑各学科教材配合起来以后的总体效果。
其次,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因为,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教学媒体,也不总是最佳的媒体。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一套完整的教材,不仅应当包括课本,而且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改革的学生观:
改善学习
*关键宇:学材、主动、建构、体验、发现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日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从过去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基础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也要因此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学科的教材受到难度和深度等限制,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常常产生不可逾越的困难。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改革的教师观:
改进教学策略
*关键字:教学法、创新、专业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和主要媒体,教材设计的类型、教材的组织方式与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根据我国的国情,一套好的教材设计,往往需要把教学策略和方法即教材实施的方法包括在教材设计之中。一般来讲,这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好要渗透到教材的组织排列上。关注教师教学的新教材,必须重视对现代教科书的教学法功能的研究。
教科书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制订者强调提高学生所学的种种科学知识的理论水平,这种努力必须以教科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基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所学的学科,寻找并找到本学科所必需的信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科书还应当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体现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新教材的编写应重视从教科书的设计和编排上引导教学策略方法的改革,帮助和促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
同样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因考虑教的需要和创造而改变,为此,必须研究教材的呈现方式,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现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给教学留有余地。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教材改革的技术观:
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关键宇:信息技术、动感、交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中小学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对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对于教材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地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思想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个人所要获取的知识,从广义上讲可能将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才能得到。因而,信息技术对现行纸质媒体教材占主流地位的挑战更是直接的和可预见的。
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教材设计,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材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乃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先哲们和当代教育实践者们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是50人左右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班教学的情形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带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新的希望。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和课程将带来的变化,教材设计也必将做出重大的改变,教材建设将逐步摆脱单纯纸质媒介的状况,发展出多样化的教材形式,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教材开发的新领域。计算机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门课程或技能,而是与所有课程有关的课程工具。信息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融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用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节目,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计算机通过联网能够进行远距离教育和教学,可以使学校教育进入家庭之中。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3-11-2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