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东西中国》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东西中国》
2024-10-18 09:24:28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东西中国》(订购

贺雪峰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东中部县域发展起来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中西部县域具备这些要素吗?

  东部县域和中西部县域农民的城市化途径有什么不同?在农民生计模式上如何体现?

  土地的价值来自哪里?东部县域和中西部县域的土地利用存在什么差异?

  东部农村和中西部农村相对于邻近城市有何功能?由此带来的政策需求是什么?

  东部和中西部村庄的“乡土社会”特征还有吗?由此带来的基层治理区别是什么?

  本书是“县乡中国”书系又一力作,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上述问题做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呈现了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带来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中、西部县域发展能否照搬东部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东、中、西部县域最根本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东、中、西部县域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是什么?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本书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为何存在这些差异。本书把关于中国整体的宏大叙事具体化,基于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国广袤地域上进行20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积淀写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实践建议,对我国中西部的乡村振兴实践颇具借鉴作用,亦有助于个人理解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处境。

作者简介

  贺雪峰,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村调研,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20多部学术著作。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近10年累计调研时间超过50,000个工作日,在学界和政策部门具有广泛影响。贺雪峰所在学术团队在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

专家推荐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政治学者,我很忌讳说“中国”。只要听到有人说“中国”,我就会本能地想:是中国的什么地方?内部的差异性、不平衡性是中国基本国情,是中国最显著的特征。贺雪峰领衔撰写的《东西中国》从中国的差异性切入,分析研究中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把关于中国整体的宏大叙事具体化、深刻化,是一部真正具有专业性的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著作。

——房宁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在中国农村内部,创造出一种新的地区差异——东西差异。对这种差异,人们的认识还很不足,很多做法和政策,还没有适应这种新变化。《东西中国》这本书,首次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的东西差异,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生活方式、教育、家庭、村庄治理、集体经济等多方面,描述和分析了东部和中西部农民的巨大差异。其中很多内容,既是中国社会的新现象,也是关于农村的理论的全新发展,对人们认识中国农村很有启发性。

——李子旸

后记(节选)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绵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一直奔走在全国不同地区调研,呼啸着奔向田野。进入田野之前总有自己对田野的想象,进入田野后却总是发现真实的田野与想象有着不小的落差。我们不断依据真实的田野校正自己的想象,从而对全国有了一个较为切实的认识,也意外发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差异。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入快车道,全国农村不分南北普遍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村庄社会结构亦在发生变化。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全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显著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不平衡,二是区域不平衡。其中区域不平衡的关键是,借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分城乡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不断吸纳全国的资本与人口,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繁荣,而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人财物则不断流出,变得越来越萧条。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县域经济从表面看还是县的体制,实际上在经济、就业和文化生活上早已城市化了。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带有着中国最多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百强县”,这些“百强县”是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脚”。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缺乏现代制造业的支撑,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因此,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脑”,其重点应当是服务农民。也就是说,东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重点是生产性的,而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重点则是服务性的。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与中西部广大的农业型农村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不仅在形态上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当不同的发展与运行逻辑。可以肯定地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现在并非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的未来。

  当前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经验,包括“三农”工作的经验。如果将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内的农村理解为城市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东部农村就不可能为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提供示范,因为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村注定是要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而更加萧条的。不理解中国农村的东西差异,就既无法理解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农村地区与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差异,也无法理解政策的区域实践差异,也就可能因此产生理论误会和政策误判。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