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河南大学出版社《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书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河南大学出版社《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书评
2025-04-03 08:46:35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订购)

作者:陈举 蔡桂林

河南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按照中国古运河发展的历史时间线,沿其产生、鼎盛、衰落和沉寂的脉络,立足翔实的历史文献和丰富遗迹,发掘已经散落在历史烟云中的文化碎片,精心拼接它的盛大图景,探讨了其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积极影响。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饱满的激情,展示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千年运河的历史文化,展示了运河沿岸广大民众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的今天,研读运河,钩沉运河历史,对于再生运河文化遗产,激活运河文化活力,确立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精彩书评

以“大历史观”看中国运河

汪振军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由蔡桂林先生、陈举先生所著,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就是一份献给大运河文化传承的新答卷。

  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我概括为今、全、中、融。

  今就是以今释古,以史为鉴。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钩沉历史的目的在于还原历史、重构历史,重现历史。本书作者立志要写出与众不同的运河史,在重述历史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独特发现和价值判断,核心是还原历史的真实,发现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从写作动机来说,当下人们谈论的大运河,主要是明清以后的南北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大作用的中原大运河,却被人们忽视了、遗忘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作者要写一部真正反映大运河历史发展的著作。

  作者以时空交织的“大历史观”透视大运河。从时间维度看,此书全面阐释了大运河的历史,发现了许多不为今人所知的历史事实,如早期沟通江淮的邗沟,郑州的鸿沟、洛阳的阳渠,以及新乡、鹤壁、安阳等地的古运河。从空间维度看,此书全面覆盖了中国大运河的重要区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以及被人遗忘的陕西、山西的大运河。从价值挖掘看,此书全面揭示了大运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价值。

  中的特点,是因本书重点放在河南境内的大运河。以中原为基地点,辐射全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北京和杭州,形成了中国地理上的大三角形。洛阳是中心,向东延伸。北线是永济渠,洛阳、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南线是通济渠,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周口,此书对这些城市都一一作了详细解读。对河南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钩沉是此书的重中之重。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一部书,对浩荡中国将近三千年的中国大运河来说,仅仅是沧海一粟,但对于自八百年前开始逐渐沉寂的中原来说,不只是重新回顾和梳理河南大运河在中国运河史上的重要时刻,更是为大运河河南段确立了它的独特文化作用和历史地位,并校准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史的文化原点和历史坐标。”

  本书的又一特点是融。它是电视纪录片《大运千年》的文字版,自身又具有一定独立性,与电视纪录片的影像叙事构成“双文本”,“互文性”。全书以史为基,以河为经,以情为纬,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以散文式结构串联文明的碎片,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的历史画卷。

  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我们看到中国政治中心由“东西轴”(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向“南北轴”(杭州、南京、北京)转移,轴心的转移,体现了王朝的更替,历史的发展。

  大运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大运河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创造。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流动的文化系统,以首都为中心沟通东西文化、南北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体,包容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政治之河、经济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研究大运河的历史,我们可以看清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一直向东,从内陆走向海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入中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呢?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流域、长时段的文化工程。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点是着眼于长远,做好规划。要坚持“活化”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于种种原因,大运河流域一些河段出现断流、枯竭,大运河原有的通航功能已经丧失,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也受到影响。大运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运河生态保护,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恢复一些河段水系,保障运河水系畅通。要建设文化生态廊道。保护文化生态,保障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传承。

  大运河文化旅游要根据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精神,一是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二是建设一批大运河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家5A景区。三是保护大运河流域特色城市和特色村镇。四是开展大运河研学活动,让青少年通过行走,体验大运河文化。五是启动大运河文化研究和普及项目。六是打造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郑州登封窑的白瓷,洛阳的三彩,开封的官瓷、木版年画、汴京绣,浚县的泥咕咕,滑县的木版年画等。

  当下,要结合当前网络新媒体发展趋势,做好大运河文化品牌传播。一是拍摄有关大运河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二是利用移动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拍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传播大运河文化,如戏曲大赛、摄影大赛、文学作品大赛、马拉松比赛等,让大运河文化深入人心。让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在利用中绵延不断,“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内容
  • 王巍:运河,流动的文明丨河南大学出版社《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 (2024.10.17 8:50:08)
  • 王立群:运河的历史,从来没有远去丨河南大学出版社《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序言 (2024.10.15 9:21:24)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