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的语言》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的语言》书摘
2025-04-25 08:35:48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的语言》(订购)

[美]伊斯雷尔·谢弗勒(Israel Scheffler)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书具有深厚扎实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论述层层深入,逻辑结构严密。本书第一章至第三章研究了教育中常见的三类陈述——教育定义、教育口号和教育隐喻,分析了这些陈述的典型使用方式,并提出了评判性评价的相关原则。第四章和第五章都与“教”的观念有关。其中,第四章专门分析了“教”的观念以及它的主要应用方式。第五章对“教”与“告诉”做了比较,对前一章分析进行了补充,并对课程讨论提出了一些实际建议。作者特别提示,与第二章和第三章相比,第一章相对晦涩一些,可以放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之后来读;第四章和第五章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放在第一章到第三章之前来读。

作者简介

  伊斯雷尔·谢弗勒(1923—2014),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分析教育哲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他把一般哲学共有的一些方法、技术和视角引进入教育哲学领域,对当代西方教育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1954年的文章《走向一种关于教育的分析哲学》以及1956年的《哈佛教育评论》春季刊,被认为是分析教育哲学的破冰之作。除本书以外,他的重要学术成果还包括《探究的剖析》(1963)、《知识的条件》(1965)、《理性与教学》(1973)、《超越言辞》(1979)、《人类的潜能》(1985)、《真理的世界》(2019)等。

译者简介

  丁道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等。近几年翻译出版的书籍包括《阿伦特与教育》(2025)、《世界中心教育》(2024)、《欧洲新学校》(2023)、《学习的哲学》(2022)、《课堂生活》(2021)、《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2019)等。出版著作《正确教育》(2024)、《唤起教师的理论兴趣》(2015)等。

  黄向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教育学原理等。近几年翻译出版的书籍包括《教学伦理》(2018)等。出版著作《无人贻恨:校园欺凌判断与干预》(2024)、《德育原理》(2000)等。

精彩试读

  本书是在教育哲学上的一次尝试。它先是处理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一些常见话语形式,随后对教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 这个概念在前述那些话语当中会被大量涉及)。通过对教育和社会语境中若干陈述的分析,本书提出了对同类和相关陈述做评判性评价的若干策略。与此同时,对教这个概念的研究,涉及教育规则的本质、科学研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道德行为的发展以及对于课程讨论的澄清等主题。本书反复强调,对各项断言的评判性评价要联系其所在的语境,实务问题、道德问题要与经常被混为一谈的其他问题区别开来。这两个要点以及连带的几个附属观念,与本书的具体内容以及更大范围的主题有关。

  把本书称作教育哲学研究,这一点还需要略做澄清。因为,哲学研究这个观念本身还包含歧义,如果不解释明白就有可能造成误会。一方面,哲学研究有可能表示对于哲学问题的探究或哲学方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哲学研究也有可能指某种历史研究,其对象是前述哲学问题的研究者、哲学方法的运用者得出的结论。尽管二者常被冠以相同的标签,但两类工作的属性十分不同。如果从事的是第一类工作,我们就需要亲力亲为去做哲学思考,也就是对哲学问题形成自己的立场, 或者能够运用哲学工具来进行研究。从事第二类工作,不需要上述那种哲学思考, 而是需要去理解过往哲学思考的成果和过程。

  本书报告的教育哲学研究属于第一类。它试图把哲学方法用于基本的教育观念,而不是要刻画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哲学性教育学说的发展和演变。不过,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式,不是因为对历史研究或过往哲学学说有所贬低。要知道,对于过往思想家作品的认真研究,是一切哲学思考的重要且必需的组成部分。准确地说,对于这些作品的工作态度,可以把当前这项研究与观念史研究区别开来。为了实现当前的意图,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只是工具,不是首要目标。因此,在呈现那些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时,本书只介绍其与研究主题的关联,并不会设法提供妥帖的历史叙述。这不是在低估历史,而只是对历史学说的一种特定工作态度。这或许可以借助对下列问题的思考来得到说明: 科学史家和一线科学家对于过往科学学说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区别?认为一方会引用前辈学说而另一方不引用,这当然不符合实情。一般来说,一方对所在领域过往工作的依赖,并不比另一方要少。科学史家研究过往学说的目标,是了解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线科学家则完全从科学角度出发,主要关注这些东西对于当前问题的影响。

  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专门化以及科学数据的不断积累,人们越来越难以将现有信息囊括在某个单一、有效的世界图景之中了。因此,有关世界图景的任何提议,都越来越面临肤浅或严重不准确的实际风险,尽管理论上并未表明提供这类世界图景根本就不可能。因此,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倾向于通过别的方式来寻求通用视角。他们不再依赖于对知识成果的收集,而是凭借对知识根源的分析,也就是对不同领域基本概念、假设、论证以及推理的分析来完成。进而,一些哲学家开始运用这种分析,研究这幅完整图景的投射。他们研究的不再是宇宙,而是人类的心灵。另外一些哲学家,仍然满足于澄清这些思想本身。尽管分析的程序和标准有很大不同,但是哲学关注的焦点显然已经更多集中于基本概念、理解模式,而不是可被纳入任何现代世界图景的海量专门信息。

  在当代分析精神的加持下、借助其在方法上的支持,对教育进行哲学研究的前景,看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一方面,教育者和教育理论家近些年来开始同样确信,有必要对本学科的基础做评判性思考。另一方面,哲学正在致力于发展和运用有助于此种再思考的分析工具。

  那么,对哲学分析者来说,教育呈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教育的核心概念包含诸如“知识”“学习”“思考”“理解”“解释”等基本观念。这不仅在已有的哲学文献中占据显著位置,在日常事务和科学心理学当中也十分重要。此外,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教育观念,比如“心智训练”“成绩”“课程”“品格发展”“成熟”。这些概念与学校事务密切相关,而且是实务领域持续争论的焦点。这些争论提醒我们,教育不只是抽象的、智识方面的事,而且是一种包含实务努力和决策的领域。在其中,制度性规划会被提出来,接受评判,得到证明又或者受到拒绝。教育论证的实际影响力进一步表明,教育观念不只有“描述”功能,同时也带有“政策”功能。因此,在教育研究和关于目标的争论中被广泛使用的“需求”之类术语,很可能是在混淆视听而不是在简化问题。总的来说,教育话语涵盖了一系列不同的语境,跨越了科学、实务和伦理诸领域。这些领域为那些表面上共享的观念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和侧重点。因此,分析工作的基本任务,似乎是在厘清教育讨论和主张的不同语境,并考虑各自的基本观念以及适用的逻辑标准。

  这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任务,肯定无法像完成某一本书那样去完成它。它所定义的领域,需要众多研究者的持续耕耘。因此,本研究只针对任务的特定方面进行讨论,其目标自然也就不是要对相关主题盖棺论定,而是提出一些可能有助于进一步评判性反思的分析。尽管如此,任务的选择也不是随机的。它们代表了教育思考和教育讨论的普遍特征,希望这些研究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便捷的哲学起点,而且可以直接引起教育者以及其他热心人士的兴趣。如前所述,我还希望在分析过程中被作为工具来引入的若干区分和概念,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

本文选自《教育的语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