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在世界坐标上思索--读《传媒高等教育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在世界坐标上思索--读《传媒高等教育论》
谢鼎新
2004-03-04 09:58:13  来源:  
 
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成为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热点之一。截至2003年,中国内地共有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391个,近四分之三为近五年新增。这一现象,一方面显现了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原先隐藏在新闻传播教育内部的问题(诸如学科定位、教学内容、教材、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与就业等),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学术关注的焦点。有关问题的探讨并不自今日始,但由雷跃捷、金梦玉合著的《传媒高等教育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无疑是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研究的较为深入的一部作品。读过之后给人一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感。
 本书以探讨新闻传播教育规律为研究取向,简明扼要地梳理了80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描述其现状与问题,重点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作者清晰地把握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内涵,从培养什么人(培养目标)、教什么(培养内容)、用什么方法(培养环节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围绕新闻学科定位、新闻学科智能模式、课程建构、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网络时代新闻教育的挑战等命题展开思路;同时,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卓有见地的分析。框架体系的建构与理论观点的阐述,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开放的现代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新闻传播教育特征。三者内在地支撑起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显然,当我们处在全球化话语和开放的国际大环境之下,思考问题总是免不了有一个新的世界性坐标。该书也面向世界来审视自我,重新定位自己。书中考察了世界范围内的四种新闻教育模式:即美国的新闻教育模式、日本的新闻教育模式、欧洲英德式的新闻教育模式和前苏联的新闻教育模式,指出世界新闻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价值观上,从崇尚个人主义的教育价值向提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方向转变;在内容上,从重视专业教育向提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方向发展;在培养目标上,不仅重视知识学习,更注重能力培养,向提高综合素质方向发展;在教育模式上,改变封闭的传统,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机构上由单一系统向多种系统转变,由国家化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些论述建立在详实资料及事实基础上,体现了新闻教育规律的普遍适应性,极富启发意义。同时,作者以此为思路,进一步概括和论述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多种模式:名牌院校模式、理工类院校模式、地方院校模式、师范类院校模式和专门类院校模式(如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理论特色鲜明,国内国外相映成趣。
 作者在论述传媒教育的基本问题时,吸收了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本书具有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特色。如该书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入手,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两种知识的价值,一类是工具使用,一类是意识背景,并推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发展新闻学科能力为主的智能培养模式。该书引入非智力因素,提出了新闻人格的培养。其论述的意向,是要解决来自新闻用人上的一大困惑,即“上手快、后劲不足”。诚然,对新闻传播教育所涉及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无论是新闻教育界还是实务界都在进行着认真的思考,而就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本书的有关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03-0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