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教师选教材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教师选教材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段向民
2004-04-05 17:34:05 来源:
随着教材市场的日益多样化,面对各类繁多的各色各样教科书,由谁负责选择和依据什么样的标准进行选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教科书功能的发挥。为此记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目前,除了一些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教师能够参与到教材选用中来,绝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并没有这种权力,一些教师十分困惑:
教材选用,教师何时才有参与权?
陕西省宜君县教育局局长耿宜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宜君县2003年春天被列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县,为此,该县成立了“新课程教材选用委员会”。目前该县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县上初定,上报市教育局初审,再上报省教育厅审定后发行和使用的。课改伊始,按上级有关规定。教材选用“以县(区)为主”。他认为,在课改实验区域,应在坚持以县(区)为主选用教材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样做,一方面,县(区)可结合当地的财力、师生状况,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选用内容符合实际、质量达标的教材;另一方面,教师有了自主权以后,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提高选用水平,同时,为自编教材打下一定基础。
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的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但他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省教委指定的教材。指定教材虽然为教师省去了选教材的烦琐过程,节省了教师的时间,但作为教师,他们还是希望参与教材的选用。因为他们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把握、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得更具体、更全面,也就是说他们更清楚什么样的教材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更愿意学。
我们离“教师选用教材”还有多远?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李亚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根本无“教师选教材”可言。目前,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在逐步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同时,对教材选用的“放权”才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要建立切合我国实际的“教材选用制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打破教师头脑中旧观念的束缚。受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教材又被称为“教科书”,也等同于“教课书”,而教师就是“教书匠”。可见,教师相对于教材是无足轻重的,以致于至今还有很多教师仅仅以“教好书”为己任。现实中,不仅教学活动客观存在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现象,而且真的让师生使用上不同的教材,他们也会感到“不可理解”或“很不习惯”。教材原本是“教学之材料”,理应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针对性地选用和创造性地组织。要使中小学教师能像大学教师那样,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材的建设者,把教材视为教学的主要参考材料,不破除传统的教师观和教材观是办不到的。
第二,要扭转“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行“教材多样化政策”,但各地仍停留在省级或市级范围内选用同版本教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方便统一考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往往依据教材,考试指挥着教学,将教学与教材、考试本末倒置,至今不少地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保留着“联考”、“统考”的做法。如果命题不能做到以课标为依据,考试就丢不开教材这根“拐杖”;只要有“联考”或“统考”的存在,学校和教师在“统一教材、统一进度”问题上就不可能有所突破。而要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水平,逐步推行考试命题的社会化,任重而道远。
第三,要大力推进教材出版的市场化。无论是实施“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还是积极、稳妥地推行“教师选用教材”,都需要解决一个前提条件——有足够的教材可选。虽然我国正在“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发行的体制”,但是,教材的提供与政府的“操纵”相分离,利于包括私人和民间团体在内的不同供方可以相互竞争的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由于教材编写者与教材评价者之间的脱节,现有的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往往带有明显的“学科体系”和“专家意志”,因而教材质量很少能让使用者满意。要使学校和教师能在不同教材的供方之间做出选择,不仅需要在教材出版方面引入市场力量,也要求在教材编写时有教师的广泛参与,并发挥政府在教材出版和教材选用中的“调控”作用,而不是“包办替代”。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应参与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中去,但毕竟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对教材选用理应起到主导作用。在国外,之所以能够做到“教师选用教材”,不只是由于教育实行的是分权化管理,也是基于教师有较高的学历文凭和专业素养。的确,如果让每一位教师都自主选用教材,不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但教材必须是由教师自主选择的,而不再是由政府“指定”的。当然,无论是优秀教师个体还是先进教师群体,要对教材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都不仅需要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专业素养。在推行“教师选用教材”的同时,对教师专业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参与教科书的选用已是毋庸置疑,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有资格参与教科书的选用呢?
参与教材选用,老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怎样使得教师更有效地参与教材选用,教师参与教科书选用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有关人士认为,教师参与教科书选用,自然要利用教师了解实践、了解儿童的特点,以及教师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特长。但同时,如果过多依赖于直观的感矢口经验,而不把这些好的经验总结、提升并和一定的理论知识相结合,那么很容易使得教科书选用的过程经验化,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因而很难建立规范、科学的选用机制。所以,教师参与教科书选用,除了在实际操作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之外,还应在如下两个方面着重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修养:一方面,逐渐丰富自身的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对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性的重视,都使得教师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课程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过程、教材开发和管理、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实际的教学过程,也对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大力倡导发挥教师教学主体性、让教师在反思和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的背景下,从课程开发如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的选用、评价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都积极鼓励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性,不断思考、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而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积极丰富和更新自身的课程理论知识,以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并最终使自己能够胜任这些新的挑战。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设计、逻辑结构和组织安排等应直接体现新的课程目标、结构以及组织和实施等方面的新要求和新观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教材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学生探究,等等,这些因素都是要求教师在实际参与教材选用的过程中具备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对课程目标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新课程对教材和教材选用的基本要求,胜任教材选用工作,并从中受益。
掌握教材选择和评价的一般原则和标准,学会对教材进行甄选和评价。教师参与教材选用过程,除了应具备更为宏观的课程理论知识外,同时也应该熟知与具体的教材选用工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教师选用者和其他选用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怎样选择教科书,不同理论家的观点有何异同,包括教师在内的选用委员会怎样结合自身学校和学生特点改进这些标准,以使这些标准中国化、增强标准的客观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具体的选用工作需要做好怎样的理论和经验准备,具体工作流程是怎样的;所选用的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是怎样的,怎样对这些教材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
教师参与教材选用过程,不仅可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透明和民主科学的教材选用机制的建立,同时也使得教师在具体参与选用的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参与教材选用还需要具备课程理论和教材选用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科学教材选用机制的建立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将课程还给教师”,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在实际的课程资源研发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与此相适应的教材选用制度则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参与教材选用和研发过程的权利,从而使得教师拥有更多的机会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在具体的选用和研究过程中发挥专业自主性。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这是因为,教材选用过程中,教师要对所选用的直接体现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材料进行不断的反思和研究。什么样的教科书适宜于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科书能够更有效地体现教学目标,什么样的教材更适合于教师的教学组织和设计;另外,拿到相对比较适宜的教科书后在实践中检验运用,然后再进一步对这些教科书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和反馈,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调动自身各方面的资源和能量,一方面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问题,同时新的问题又激励教师有更大的动力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以便能对新的问题做出更为科学客观的理解,同时也使所学的理论真正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和发展。
摘自:《现代教育报》2004-03-19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